• 46阅读
  • 0回复

历史与现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8-08
第6版()
专栏:西德通讯

历史与现实
波恩,同西欧其他国家的首都比较起来,有它自己的特色。三十万人口,一些显得空旷的街道,带有乡土色彩的房屋。站在市郊的龙岩山上远眺,波恩只是山谷中间的一块不大的盆地,来因河掀起层层波澜,由南向北穿流而过。这些似乎给波恩蒙上了一层宁静的面纱。
然而,当你广泛地接触了西德各界人士,或者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旅行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里充满着多么尖锐的分裂、对峙、矛盾和不安宁的潜流。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三十多年,战争遗留下的痕迹还随处可见,而新的军事威胁和冲突的阴云笼罩在德国的土地上。
我们访问了南方的慕尼黑。这个巴伐利亚州的首府,以绥靖主义的慕尼黑协定而出名,人们还可以寻找当年协定签订时的一些陈址。但是,同样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宽广的街道上矗立的铜像和建筑物上的累累的弹痕和半壁断垣。人们告诉我们,慕尼黑在二次大战中被毁坏了几乎百分之六十。
离慕尼黑不远,有座希特勒建的达豪集中营,现在已成为一个展览馆,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到这里参观。一个晴朗的上午,我们来到了这座展览馆。这里保持着当年的原样:层层的电网,高高的岗楼,深深的沟渠把集中营与外界隔绝。院子里是一排排低矮的木头牢房。走进展览厅,墙上触目地挂着一幅幅血淋淋的照片,记录下法西斯纳粹的暴行。这座集中营曾经关押过二十个国籍的人,他们在这里度过了悲惨的年月。大厅出口处,写着一位幸存者留下的话:“谁如果忘记了过去,那就意味着让这一切重来。”的确,历史的经验是值得记取的,特别是在慕尼黑。今天在西欧,不是有许多政界人士还在呼吁人们警惕慕尼黑事件的教训吗?在从达豪集中营出来的时候,记者同一位来自欧洲国家的参观者交谈,他边走边说:“集中营的一切是悲惨的,这是战争的产物。但是,今天有谁能说,战争的危险已经过去,这一切不会重复呢?”
事实是现在有人就在蓄意散布“缓和”谎言。
在记者来到波恩的第二天,苏联政府发表了一个异乎寻常的关于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关系的声明。这个被称为“利诱和威胁的混合物”的声明,大肆吹嘘它那个“缓和”政策使欧洲心脏地区走上正常的轨道,带来了“和平和互利的合作”。只要有机会,苏修集团就喋喋不休地贩卖它的“缓和”的膏药,宣传“缓和已成了今天的现实”,它使人们“避免了毁灭性的战争”等等。
难道事情果真如此吗?德国人民曾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他们渴望和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苏修企图利用德国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情进行欺骗是难以得逞的。一些西德朋友说得好:“缓和的假象骗不了我们。‘北极熊’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看到的事实是:他们天天在扩军,天天在增加大炮、坦克和军队,我们不能不对这一切保持着警惕。”
还是让人们看一看德国土地上的严酷的现实吧。
记者曾经乘火车穿过两个德国的边境到西柏林进行旅行,目睹两个分裂的国家和分裂的城市。在边界上,美英法三国占领军和苏联占领军互相对峙着。在东西柏林的分界线上有一段无人的死城,周围是铁丝网、“柏林墙”、检查站和岗亭。据报道,在两个德国之间的一千三百八十一公里长的边界上,有交叉装置着七百一十公里的地雷带,七百公里的金属栅栏,六百○四公里的双层铁丝网,还有八十三公里的自动射击装置。许多西德朋友告诉记者,不论在西德或东德,都有不少人的父母、亲戚、朋友住在边界的另一边,而现在他们彼此象是在“外国”了。记者在参观不来梅港时,一位码头管理人员沉痛地对我们说:在德国的两部分,这一部分里有我们的兄弟,那一部分里有我们的姐妹,我们能不希望统一吗?但是,就在“欧安会”以后,苏联在同东德签订新的“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里却把过去条约中关于重新统一的目标一笔勾销了。苏修集团甚至蛮横地不准德国人提德国重新统一,谁要求德国重新统一,谁就是复仇主义者,就是破坏和平。这赤裸裸地暴露了苏修企图永远分裂和霸占德国的野心。但是,德国人民是决不会屈服于苏联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民族愿望的。最近,西德社会民主党、自由民主党和基督教民主联盟三大政党的竞选纲领都提到了德国的重新统一。在苏联政府声明发表后不久,记者曾经访问了西德基督教民主联盟议会党团外交政策发言人马克斯先生。在谈及统一问题时,马克斯先生神情严肃地对记者说:“有人想封住我们的嘴,我们是不会让他们堵住的。如果我们在这一个民族任务面前保持沉默的话,我们将来对我们的子女是会感到羞愧的。我想指出,德国最重要的长期的民族任务是统一。俄国的强权政治阻碍德国的统一”。长期地分裂一个统一的民族和国家以便永远占领下去,这就是苏联政府所谓的“正常的轨道”。
今天在两个德国的土地上,华沙条约组织和北大西洋联盟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地持枪对峙,双方在这里集中了一百多万部队,上万辆坦克,成千枚核武器和火箭,数千架飞机,成了世界最大的武器库。在面积仅仅十万○八千一百七十八平方公里的东德,苏联的驻军有四十多万,坦克一万辆,占了它在东欧兵力的三分之二还多。在从柏林到波茨坦、德累斯顿以及一些靠近西德边境地区,一簇簇苏联士兵和车队到处可见,苏联军队的营房、训练场、基地、商店星罗棋布,公路上,森林中,坦克基地、演习场等军事禁区的标志不断出现。一位西德朋友有意味地说:谁要了解苏联的“缓和物质化”的真正含义,最好到德国来,看看“缓和”是怎样“物质化”成苏联的更多的军队和坦克的。据西德政府国防白皮书透露:自一九七○年以来,苏联在东德的坦克增加了二千辆,部队增加了近百分之十九。在中欧的常规军备方面,苏联和华约集团已经超过了北大西洋集团。
在苏联的政府声明中,苏联自称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它所以要加强军备只是为了“保卫安全”。但是,今天西德的人们从现实中愈来愈清楚地认识到,苏联在德国国土上保持这样一支大大超过它和东德防务需要的占优势的军事力量决不是为了防御,而是为了进攻。西德基督教社会联盟主席施特劳斯先生对记者说:苏联扩充军备超过了它本身防御的需要,这首先是针对西方,针对西欧的,同样也是针对印度洋地区,针对非洲沿岸国家。苏联的军备质量在逐年提高,他们在陆海空方面具有很强的进攻性因素。西德国防部长勒伯尔也多次指出,苏联的扩军超出了“防御本国安全”的需要,对西方国家的安全构成了“持续的军事威胁”。记者在北部基尔港参观西德海军航空兵时,一位海军将领向我们介绍波罗的海形势时谈到,在波罗的海地区,苏联和华约的空军力量同北约相比占有四比一的优势。他说:为什么他们要有这样一种优势,如果他们的确感到有某种威胁的话,二比一的优势也足够了,很明显,其中包含进攻性的因素。
现在,苏联对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西欧国家的军事威胁,还不仅仅局限于中欧的地面上,而且来自波罗的海和北海。苏联的四个大舰队,有两个舰队就集中在欧洲的北部海域,那就是最大的北方舰队以及波罗的海舰队。记者在西德最北部,同丹麦接壤的弗伦斯堡的舰队司令部访问时,在司令部的指挥中心墙上挂着的波罗的海地图上,在靠近西德、丹麦海域附近,明显地一溜排着苏联和华约的舰只的标志。舰队司令官告诉我们:华约舰只公开地在西德领海边进行侦察和监视已是常事。我们也曾随艇到波罗的海,刚开出领海不一会儿就看到华约的一艘电子侦察船在来回游弋。
海洋对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西德的能源、燃料、原料进口相当一部分靠海上通道运来。当记者在不来梅港和基尔港参观时,看到那里堆放着一箱箱、一批批运往北美、拉美、亚洲、非洲等地的货物和来自世界各国的船员。据统计,在西德的北部港口,平均每两分钟中就有一条船进出。西德海军监察长卢德中将曾经说:“不要把德国看成一个大陆国家,实际上是依赖海上生存的国家,原料、能源、粮食都来自海上,海上一封锁就会被人家卡死”。人们的这种担心不是没有理由的。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就公开扬言要“通过切断敌人海上运输,借助于封锁敌人港口、基地和一些沿海地区,夺取岛屿和一些边远领土”,剥夺敌人制海权“来摧毁敌人的军事和经济潜力”。现在,苏联海军正是按照他们头目的这一套侵略方针行事的。
苏联的军事扩张和军事威胁,正在使人们打开眼界,逐渐认清苏联假缓和、真扩张的面目。许多西德朋友在同记者交谈时都这样说:如果我们有人过去对苏联的“缓和”曾有过幻想的话,那末,现在人们开始清醒了。现在,在西德,人们对苏联的军事扩张威胁的警惕增加了。越来越多的人们要求增强防务,加紧西欧联合,促进防务一体化。一位西德海军人士对我们说:软弱只能带来更多的压力,只有充分准备才能更好反击入侵者的侵犯。当我们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访问的时候,我们在西德的人民中、军队中看到了他们为保卫本国独立和安全、反击侵略者的意志和力量。苏修扩张主义者尽管气势汹汹,貌似强大,但它进行扩张、侵略必然埋伏着失败,就象当年曾经不可一世的希特勒最后终于葬身在各国人民反侵略的怒火中一样。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