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文化大革命育英雄——赞彩色故事影片《阿夏河的秘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8-09
第3版()
专栏:

文化大革命育英雄
——赞彩色故事影片《阿夏河的秘密》
刘宗明
“红卫兵,心最红,文化大革命育青松,从小立下革命志,阶级斗争打冲锋。”彩色故事影片《阿夏河的秘密》生动地展示了红卫兵小将与新生的资产阶级分子激烈的阶级斗争,使观众受到一次生动的阶级斗争教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教育。
“如今的坏人是啥样子”?影片中的红卫兵小将孙大亮提出的这个问题,发人深思。搞社会主义革命,要比搞民主革命复杂得多,识别阶级敌人不那么容易。正如影片中的青山爷指出的那样:在过去的革命斗争中,阶级敌人“穿一身黄狗皮,手里拿着刀枪,到处杀人放火,好认”;今天,阶级敌人有的“戴的穿的,和好人一样,这就难认了”。
影片中的马哈德,是一个社会主义条件下新生的“吸工人血的资产阶级分子”。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此人的主要特点是“红皮黑瓤”。他隐藏在工人阶级内部,挂着共产党员的招牌,窃据了林场党支部书记、水运队队长的职务。他“当面说人话,背地里干鬼事”。在群众大会上,他慷慨激昂地表示:“这批木材是战备物资,我马哈德保证:绝不让一根木头流失!”并且举双手支持孙大亮提出的红卫兵看守阿夏河的请战要求。背地里,他却勾结贪污盗窃、投机倒把分子,利用手中的一部分权力,大耍阴谋诡计,盗窃国家原木,瓦解社会主义经济,猖狂地向无产阶级进攻。他顽固地坚持走资本主义道路,当他的狐狸尾巴已经暴露时,仍不甘心失败,恶狠狠地叫嚣:“不能让三个小毛孩子坏了我们的事业。”决心破釜沉舟,继续“干下去”。看看马哈德的丑恶嘴脸和活动规律,能够帮助我们加深理解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阶级斗争的一些特点。
与“挂着‘红牌牌’,长着黑心肝”的阶级敌人斗,必须善于识别他们。影片中林场党委委员马青山引导红卫兵小将“辨木”的情节,给人启示。面对两块无皮的木柴片,三个小将一下就认了出来:一是云杉,一是冷杉。可是,对两块带树皮的柴禾,他们却认不出了。“辨木”如此,“辨人”也是这个道理。无产阶级专政的空前巩固,使一小撮阶级敌人不断变换各种手法,继续同无产阶级进行较量。马哈德就是这样做的。明明是他伙同社会上的盗窃分子偷窃了国家的原木,但当孙大亮向他汇报原木丢失的情况时,他却煞有介事,忽而表现得十分焦急,忽而假装关怀,表示:“木头丢就丢了,记在我的帐上,当作水运队工作损耗,算了!”孙大亮和他的伙伴扎西、马甲甲并没有被阶级敌人的伪装所蒙蔽,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和革命群众一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扒下了马哈德的画皮。
孙大亮和他的小战友看守阿夏河的第三天,即发生了阿夏河原木失窃事件;紧接着,阶级敌人又妄图把红卫兵小将赶出阿夏河。但是,小英雄孙大亮团结扎西和马甲甲,坚守在阿夏河的战斗岗位上,并且用敏锐的阶级斗争观点,细致地观察了现场,深入地调查研究,一连提出了三个疑点:绳子是刀砍的,说明原木是被人偷走的,马哈德为什么偏要说是漂走的?甲甲晚上值班的时间,敌人怎么会知道的?“呱呱鸡”白天出来,怎么会夜里出来?这“三问”,充分显示了红卫兵小将具有敏锐的革命警惕性。阿夏河的“秘密”就是这样一步步地被揭开,马哈德的画皮,就是这样一层层被揭露。影片通过孙大亮生擒马哈德,穷追盗窃分子胡某的英雄行为,生动地表现了红卫兵小将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年纪小小的“儿童团”,何以能识破并战胜狡诈的阶级敌人?何以有这样惊人的智慧和勇气?马哈德凭借他的反革命嗅觉,曾经心有余悸地向轻视“三个娃子”的张六娃说:“你可别小看他们!他们是文化大革命中长大的,这儿(指脑袋)可厉害啦!”是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雨,锻炼了一代少年,使他们具有鲜明的阶级爱憎,敏锐的阶级斗争观念,高度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这就是小小年纪的“儿童团”使得阶级敌人胆战心惊的根本原因,也是他们能够识破并战胜狡猾的阶级敌人的原因所在。影片通过孙大亮这一具有高度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的无产阶级英雄少年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在文化大革命中成长起来的少年儿童一代,生动地说明了经过文化大革命,就是一代比一代强,这对邓小平鼓吹的“接班人不是红小兵……不要找错了对象”的谬论,是一个有力的批判。(附图片)
学校请青山爷在红云峰前给红卫兵发袖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