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奔向共产主义的万里征途——记老红军的女儿肖征扎根大别山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08-19
第4版()
专栏:

奔向共产主义的万里征途
——记老红军的女儿肖征扎根大别山的事迹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四十多年前,大别山区贫农的儿子肖全德怀着对阶级敌人的刻骨仇恨,参加了红军,跟随毛主席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老红军肖全德的女儿肖征,继承父辈的革命传统,满怀激情地来到大别山区插队落户,继续奔向共产主义的万里征途。
一九六八年,肖征从上海杨浦中学高中毕业了。毕业之后,走什么路?到哪里去?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红卫兵肖征,决心走毛主席指引的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到农村广阔的天地去!
肖征的革命心愿得到父母亲的热情称赞。肖全德乐呵呵地对女儿说:“你选定的道路是正确的。要记住,父母亲走过的道路,并不等于你们自己走过的道路。你们的历史需要你们自己去写。”父亲的话使肖征的意志更坚定了,她决定到父亲战斗过的大别山革命老根据地——安徽金寨县插队落户干革命!
一九六八年八月十八日,肖征选择毛主席第一次接见红卫兵两周年这个光辉的日子,和二十名知识青年一起,佩戴着红彤彤的红卫兵袖章,组成“大别山插队落户长征队”,精神抖擞地向着大别山区的金寨县出发了。
八月的大别山,群峰叠翠,山花飘香。“长征队”的队员们身背行李,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金寨县的花石公社。
“大别山插队落户长征队”的旗帜插在大别山上。肖征压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她深信自己所走的道路是一条光辉灿烂、充满希望的金光大道。她决心扎根农村不动摇,当一辈子新农民。
但是,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成长总不是一帆风顺的。肖征刚刚来到花石大队,阶级敌人就迫不及待地利用宗族情绪,暗中煽动说:“姓肖的姑娘来到肖家窝,姓王的又多了一个对头。”肖征敏锐地觉察到这是阶级敌人妄想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撵走我们。她在大队老书记芦维春带领下,顶风雪,冒严寒,跑遍了全大队的十四个生产队,深入调查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历史和现状,发动群众,向阶级敌人和资本主义势力发起进攻,狠狠打击了阶级敌人,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
对于肖征来山区插队落户,能否扎下根来,有些人还是抱着怀疑的态度。有人说:“上海的学生在山沟里呆不长。”有人说:“高干子女,不过是镀镀金的,迟早要走。”还有人说:“她爸爸的老战友多,上调还不是一句话。”面对这些舆论,她一遍又一遍地重温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教导,深深感到,与工农相结合,这是知识青年革命到底的必由之路。她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答那些持怀疑态度的人们。从一九六九年起,肖征碰到了几次招工、招生和征兵,当地贫下中农一致推荐她去,她都一次又一次地婉言拒绝了。
在农村三大革命运动中,她更加刻苦地向贫下中农学习。每天,她早出工,晚收工,顶烈日,抗严寒。一九七○年,她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在这高寒山区推广双季水稻,实行小苗移栽,当年她所在的太平生产队就增产了八千多斤粮食。
一九七一年,中共六安地委根据肖征的表现,决定调她到《皖西报》社担任记者。肖征到了六安,向地委讲明自己永远扎根农村的决心,提出不当记者的请求。地委负责同志听了她的话,非常高兴,立即撤回调令,勉励她:“革命青年应该有这个雄心壮志,要继续和旧思想作斗争,在农村扎下根来。”肖征说:“不管怎样,我在农村是铁下心了!”
一九七二年春,肖征和本队贫农的儿子、青年农民王家禄结了婚,以又一个实际行动与轻视农业劳动、看不起农民的旧传统观念实行彻底决裂,受到贫下中农的热烈赞扬。
八年来,肖征象扎根在大别山上的青松一样,茁壮成长。一九七一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选为六安地委委员。一九七四年,她担任了金寨县花石大队党支部书记,一九七五年又担任了花石公社党委书记。如今,她仍然坚持做一个不拿工资、拿工分的农村干部。最近,她和公社党委的其他同志,正带领全公社干部和社员们继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批判邓小平的修正主义路线,把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进行到底。肖征说:“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万里征途上,我愿当一名填坑铺路永不歇工的普通一兵;我愿在和邓小平一类腐朽、倒退的势力进行顽强斗争中,度过青春。”
新华社记者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