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灾区军属生产自救情况 华北军区某师政治部宫主任根据该师灾区军属慰问组的调查材料所作的报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3-19
第1版()
专栏:

  灾区军属生产自救情况
华北军区某师政治部宫主任根据该师灾区军属慰问组的调查材料所作的报告
一、灾民灾属生活状况
灾区一般群众的生活状况,三个慰问组一致的反映是:严重困难的。灾民主要食料是草籽、谷皮、麸子、野菜、棒子核、高粱帽等,粗粮仅占十分之三,所以他们多是面黄肌瘦。
这不是个别人家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军属是群众的一部分,所以他们的生活也是困难的。但是据三个慰问组的报告,军属还是比较一般群众生活要好一些的。因为军属除享有优军粮外,对赈济粮、贷粮、贷款、贷种等均有优先权;同时,也因为政府对组织灾区军属的生产自救工作更为重视的缘故。春节前天津专区曾拨粮十万斤,为军属过节时用(其他专区也有)。大城县三区刘院庄,百户人家,有一次政府发赈济粮二百五十斤,除一家极贫的工属领得十五斤外,其余都发给了七户烈、军属。青县鱼儿庄,政府贷给三百四十三亩八分地的麦种,军属即得了四十四亩的,占全数的百分之十三,但军属的户数只占全村的百分之四。六一六团卫生队韩德禄家种了十亩麦子,种籽都是政府贷给的,共一百二十斤。
六一七团六连副班长刘文成,安新西店头村人,其父痨病,母因生活困难眼病较重,过去只靠家里一盘石磨,天天扫“磨底”维持生活,后经政府救济优军粮五十斤,赈济粮每人每日十两,发到今年七月份;加上他家有苇子二亩,母亲眼病痊愈,每日可织席一领,每月共可织席三十领,交给县供销社可换红粮二百一十斤。老太太说:“到今年麦收,全家生活没问题了。”
文安东町里灾情较重,过阳历年时,村里群众还自动捐献人民币三万元,给了最困难的军属。钱虽少,但在灾民生活如此艰苦之时,其优军精神可见一般。
大城残老院共收容一百三十五人,其中烈、军属即占五十七人。
以上这些例子,可以说明革命军人家属是如何受着政府和人民的照顾与爱护。
二、政府怎样领导生产和救济的?
战胜灾荒最主要的办法是:政府领导灾民生产自救。现在灾区地方干部,除少数同志必须留在机关外,都深入农村,组织群众生产。县、区、村都组织了供销社,供给灾民生产原料,收购成品,销售日常必需品,给予群众生活上、生产上以有力帮助。
政府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及群众习惯、生产条件,组织了各种生产。大城县发动了灾民熬硝。二区区委书记亲自召集硝民座谈经验,有人不会,政府帮助找人教。去冬降雪后,硝民消极等待雪化,政府立即指出等待思想的错误,带领群众扫雪,熬硝生产又很快开展起来了。我师侦察连副政指王健同志,大城六区东辛庄人,家有十二口,一天熬硝两锅,每锅出硝十三斤,派一人到天津去卖,换回玉米来,全家糠糠菜菜可维持生活。最近政府又给他家九十斤红粮。
新安地区妇女大都会织席子,政府收购成品,据调查每人每日可织席一领,交县供销社可换红粮一斗,能养活十人。高阳地区,多以织布为生,供销社贷款、贷线扶助生产,为解决冰解后交通不便的困难,提前发给织布户两个月的线和工资米,高阳县东赵甫村原有织布机四十九架,在政府扶植下增到一百零六架,每张机子每日出布一匹,能维持十五人的生活。该村还组织了二十五辆小车作运输,全村群众都投入生产中。村民食料大部是粮食,生活较好。
白洋淀地区群众,富有捕鱼经验,各地群众组织了百余种方法捕鱼为生,如安新县河庄子,四十余人四十天得鱼八扈(每扈约二千五百斤),共可换玉米一万四千余斤。一个拉“大网”班,三十余人每日约治鱼八百斤,每人可得粗粮十余斤,能养五口人,技术低劣者也能维持生活。
对孤、寡、老、弱、有残疾、无依无靠又无力生产者,政府以实物补助,口号是“不饿死一个人”。安新县受灾以来,发放救济粮三十四万斤,其中有优军粮三万五千斤,发给了烈、军属。十一岁以下,六十五岁以上者有享受权,一户一人发三十斤,二人者每人二十五斤,三人者每人二十斤,四人以上者一户共七十二斤。救济粮的发放,烈、军属与一般群众在同样条件下,有优先权,每人每天米十两,发至今年七月份或麦收。
根据天津专区慰问组报告,大城、文安、静海都已建立残老院,收容老少残废无力生产、无人照管的人。政府派五个干部负责组织生产,管理伙食,进行教育。现在他们大部也都参加了生产:如拾柴、纺线、编草帽辫、编土篮子、编“盖顶”、开粉坊。生产收入加上每人每日政府发给的十两米,他们的生活比一般灾民还好。
沧县专区很多地方设了粥厂。
三、政府工作人员的艰苦负责的作风
生产救灾是一件很艰巨的工作,政府工作人员为使灾民没有一个人饿死,日夜奔波,不辞劳苦。
高阳县县长带领干部深入灾区,和灾民生活在一起,吃糠吃菜,村里要找米另作饭,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沧县、安新、大城等县县区干部,下乡时自己背米背柴,喝盐水当菜,他们是包干制,每月一百二十斤米,节约四斤外,摊伙食七十五斤米(他们的伙食低于我们战士生活),剩下的四十斤,自己不花不用,补助家里,政府对工属则不发优待粮。
沧县民政科魏科长,协同慰问组下乡,检查出村里生活无着的灾民,就把名字写在小区干部的墙上,让他们每天去各家跑一趟,组织他们生产,谁的区有饿死人,谁负责任。
据说安新县死过两个人,政府得到消息后,县、区急速派人亲去检查,后见死者屋内尚有干粮,证明确系病死,才算没事,由此可见人民政府对每个同胞的生命是万分珍贵的。大城地区灾民对我慰问组同志说:“二三十年来也没有见过这么重的灾荒,幸亏政府领导的好,要不,不定饿死多少人呢?!”
四、全家劳动克勤克俭即能战胜灾荒
根据慰问组报告,不少家属存在着对政府要求过高,或依赖思想,这就需要我们发动战士,动员家属积极生产,争取做模范军属。事实证明灾区军属,全家劳动克勤克俭者,即能战胜灾荒;好吃懒做,不能积极生产,生活则较困难。六一七团刘成同志,安新县东拉拉地村人,母亲四十余岁,妹妹十三岁,弟弟十一岁,全家省吃俭用,母亲织席,买别人的苇子每天也能进二、三斤粮食,加上家里过去节余下的一点粮食,可以维持最低生活,今年政府又补助他家五十斤粮,母亲说:“有政府帮助,我一家不拾闲,生活不成问题了!”六一八团机炮连副班长陈万祥,大城六区西万登村人,家有父、母、妻,两个弟弟,一个弟妹,共六口人,去年秋天仅收两石多粮食,但因全家早作长期打算,少吃省用,全家编草鞋,父亲推小车去非灾区卖,弟弟和人插伙开粉坊,赚渣子吃,全家生活得以维持,其父对慰问组同志说:“我们一身不闲,吃的强不了,可也饿不着。”他家的生活在村里是中等。
至于警卫营李万春反映家里房倒屋塌,生活困难,经调查他家里只老婆一人,是壮年,经常住娘家,有时来队,家里窗户都不糊,也不爱劳动,实际上,只是院墙倒了七、八尺,去年收苇子七十多把,还在房后靠着,收麦子三口袋,如果该妇女好好编席生产,她的生活定很富裕,这和上面两个例子正是个鲜明的对照。
(华北解放军报社来稿。宋文茂记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