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访问上沃尔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6-11-24
第5版()
专栏:上沃尔特通讯

访问上沃尔特
我们在上沃尔特访问期间,正是上沃尔特旱季和雨季之交。随着雨季的来临,广大农村的农忙季节也开始了。我们到处看到勤劳勇敢的上沃尔特人民头顶烈日在田间翻地、播种。我们还高兴地看到,特别是自一九七三年西非大旱以后,上沃尔特人民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上沃尔特是个农业国家,全国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口从事农牧业。在独立前,由于殖民主义者残酷的剥削和掠夺,上沃尔特的经济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独立后,上沃尔特政府重视发展农牧业,强调“把农牧业放在主要地位来考虑”。上沃尔特专门建立了“地区发展组织”,负责农村经济的发展,如进行小型的土地整治,修建小型水利工程,推广新式农具,改进耕作方法,发放农业贷款和收购农产品等。
由于上沃尔特气候炎热干燥,水源不足,全国七千个村子中,仅一千个村子常年有水,因此,解决水的问题成为发展农牧业生产的关键。近年来,上沃尔特政府和人民已打机井六百眼,修建小型蓄水坝二百四十座。他们计划在今后五至十年内,每个村子都能有一口井,并逐步扩大耕地灌溉面积。
为提高农业产量,必须改变那种落后的耕作方法,推广先进耕作技术。上沃尔特政府为此作了不少努力。他们在全国各地先后建立农村教育中心和青年农民训练中心。我们在首都瓦加杜古郊区访问了一所培训农村教育工作者的中心。这些农村教育工作者由各地选派,在这里学习农村开发、田间管理、耕作技术等课程,并且在附设的农场和牲畜、家禽饲养场以及农具修配车间进行实地操作。他们在培训结束后,回到各地开办青年农民训练中心,向青年人传授科学种田的方法。据统计,全国各地共开办了七百多个这样的训练中心,为上沃尔特培养了一批具有一定的文化和农业技术水平的农民,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
上沃尔特北方有辽阔的草原,是良好的牧场。这里接近撒哈拉大沙漠边缘,当地的牧民有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优良传统。一九七三年西非大旱,牲畜大量死亡,但是人民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们打井、修坝、购置牲畜、建设住房,变游牧为定居。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畜牧业生产已有相当大的恢复,农业生产也有显著的回升。
我们在上沃尔特期间从东到西,经过四个省份。沿途所见,到处都是一望无垠的土地,平坦的原野上仅点缀着稀疏的树木,开荒种田,发展农业生产,有着很大的潜力。近年来,上沃尔特人民已经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开发了一片又一片的垦区,邦弗哈垦区就是其中之一。
一场喜雨驱散了酷热,我们来到中国和上沃尔特两国人民共同战斗的邦弗哈垦区参观。一到垦区,只见沟渠纵横、农田平整、道路坦荡,人们在田间翻地、修渠,准备放水插秧。中、上两国技术人员并肩劳动,远处推土机在开辟新农田,真是一派繁忙景象。
邦弗哈垦区位于上沃尔特西南的科莫埃河畔,土质肥沃,水源充沛,过去由于没有灌溉系统,一直是灌木丛生、荒草遍地。一九七四年,中国农业技术人员来到这里考察,去年年初全面开垦。经过一年多奋战,这里已经完全改观了。渠首枢纽工程已经竣工,总干渠修了四千二百多米。去年雨季,当地农民已经在新开垦的七十五公顷水田里种上稻子,平均每公顷产量四点七七吨,做到了当年开垦,当年受益。今年雨季,水稻种植面积将扩大到一百五十公顷。剩下的一部干、支、斗渠正在施工,预计到年底全部完工。明年,整个垦区三百公顷可以全部种上水稻。
在邦弗哈垦区,我们听到很多中、上两国人民互相关心、互相学习的动人事迹。在田间和工地上,亲眼看到上沃尔特人民同中国农业技术人员肩并肩地抡镐、铲土,他们汗水流在一起,心里想着一个目标:“力争早日完成开发邦弗哈垦区的任务”。
在开发邦弗哈垦区的过程中,一支上沃尔特技术力量在迅速成长。他们不怕脏、不怕累,刻苦钻研技术,往往星期日也不休息。我们曾经和机修组组长乌斯曼、副组长巴希里马进行过交谈,他们都是二十几岁的小伙子,不仅能独立修理各种农业机械,而且正在培养徒工。我们到达的那天是个星期日,他们俩正带领几个徒工,抢修一部大型推土机。目前,垦区已经培养出能够独立进行工作的木工、水泥工、钢筋工、测量工、司机、机修工共五十三人,能够做技术指导的水稻技术员三百二十名。这支技术力量的成长,为自力更生发展上沃尔特民族经济创造良好的开端。
中、上两国人民友好合作,已经在科莫埃河畔开花结果。我们眼望两国农业人员共同开垦的大片农田,尝着垦区第一次收获的大米,心情十分激动。这是中、上两国人民友谊的结晶。我们祝愿中、上两国人民友谊万古长青,祝愿上沃尔特人民在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中国记者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