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农村中的技术改革者——记盖平农业技术改良模范刘兆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3-23
第6版()
专栏:文摘

  农村中的技术改革者
——记盖平农业技术改良模范刘兆春
在辽东省劳模大会上,将近一百九十位的劳动模范里,有一位年纪最大的老农民。他的名字叫刘兆春。虽然今年已有六十九岁,但是,身板儿却是很硬实,干起活来也顶上了一个小伙子。他在长年的劳动中根据实际需要,创造出来好几种改良农具。
一、高杆剪子
刘兆春住在盖平县徐家屯区松树屯村,成份是中农,从小跟他的父亲学过木匠手艺,他还会锯缸、锯锅,也会干铁匠活(家里有一个小炉),种地的余暇,就给人家做点木工零活,修理家具等等。
现在他家里有五口人,有七亩多地,土改前后栽了一百多棵果树。所以他在种地之外还要侍弄果树。
一九四七年春天,有一天他在果园里踏着凳子剪树枝,一时没加小心,从凳子上摔了下来。树旁是一个很深的山沟,幸亏他机灵地一闪,落到地上,保住了一条命,但却摔晕了。
醒过来回家后,躺在炕上,他总在想怎样才能不挨摔。他终于想出道眼来了:假如不用凳子,在剪子上按上个长把,站在地上不也一样能剪枝吗?因之,当他养好了伤之后,就做了一把“高杆剪子”。结果既省事又省劲,效力还是一样大,从此再也没有摔倒的危险了。
二、风摇机
刘兆春的庄稼多一半在山上,一九四八年秋季,山里的庄稼被野猪糟蹋得一干二净,他为这事懊恼了很久。到第二年春天,他甚至不想种这块地了,但又一想:庄稼院不种地指什么吃穿呢?前思后想还是得种。
春天,村子里的小孩们都用硬纸片和秫秸做个小风车跑着玩。他的孙子央告他也给作一个。刘兆春在给孙子作小风车的当儿,忽然想:如果能做一个大型的风车,按上个小锤子和响器,风车一转,能自动打出响来,这难道不可以治野猪吗(因为野猪怕响器)?
果然,不久他做出了这样一个风车,在风桨根上按上个“弓子”,“弓子”连着个小锤子,风车一转小锤子就猛敲旁边的铧子,发出当当响声。他把风车按在木头杆子顶上,埋在山地里。这不但在春耕的时候,可以防止老鸦扒种籽吃;就是吃鸡鸭的狐狸和黄鼠狼子,听见这个一连串的“响声”,也不敢再来偷嘴了。庄稼成熟的时候,晚上也不用专人去看青,敲铧子声可以传到五、六里地远,尤其在夜间再在风桨上绑上火绳,转起来成一个大火圈,野猪怕火亮就再也不敢到地里来祸害庄稼了。
他的发明成功以后,全村有不少人都学会了他的办法,保住了很多的庄稼不受损害。
三、盖平耲耙
很早他就觉得用笨耲耙种地太浪费人工。撒种,扶“拉子”(盖土),踩格子,连扶耲耙的就得四个人;活儿虽然不重,可是少一个人也不行。
一九四九年春天他就想,把耲耙上添些东西,使撒种,盖土,踩格子这些活儿叫他一下子都作完。这时他还不知道有“熊岳耲耙”。于是他就自己在家捉摸。他并没有和任何人讲过,恐怕作不好人家笑话,可是到底被人家知道了。因为他的“风摇机”和“高杆剪子”,已经使大家相信他有这种才能,于是在农会开会的时候就给他报上去了。村干部和大伙都鼓励他快点研究出来。
在铲地的时候,他就着手作了。因为在这以前也早就用心研究过,所以只用两个来月的时间,就做成了第一台盖平耲耙。这个耲耙中间有一个轱轳,很轻巧,用一头软弱点的牲口也能拉,只用一个人扶耲耙,节省了三个人工。耲耙后边的木头轱轳,压起垅来比人踩格子还均匀。撒种的地方有三个眼儿,可以按土质的干湿自由调整,种“按儿”(点播)或种“拉拉稀”(条播)都行。耲耙走的快,种籽漏的也快;耲耙走的慢,种籽漏的也慢;耲耙停止了,种籽也就不漏了。他为了发现这耲耙的缺点,就整天的在地里反复的试验,反复的修改。为了使种籽撒的最合适,他甚至数出了种一亩地的高粱,一尺二的间隔要二千九百棵,一尺三的间隔要二千七百棵的精确数字。谷子、大豆,也都照样数得出来。他这个耲耙可以节省三分之二的种子。比如种高粱,一亩地要用三升种籽,用这个耲耙有一升就够了。现在存在的缺点是种苞米和荞麦还不行。
在辽东省农展的新农具展览室里,劳动模范和代表们以及所有的参观的人对他这耲耙感到极大兴趣,大家放上种籽拉着试验,都一致认为不错。
盖平农场将要在今年先制造一批,以便推广试用。
四、他的谈话
辽东省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上,他是盖平县人民代表,同时又被选为一等技术改良模范,得了一面奖旗,和二百立米木材(核二百万元),还有奖章,锄板,手巾等。当他领奖的时候,人们钦佩他的发明创造,特别热烈的鼓掌。
他高兴的说:“在旧社会里没人理这个碴,人们种地种了不知多少辈子了,都用那老一套的死法子,捉摸出新的家什来也没人管。现在可大不相同了,有了发明政府还奖励咱们。别看我快七十岁的人了,回去还要接着研究新的,这还不算,还要推动大伙使用新农具,和用新法子种地。过年劳模会我还要来!”
(摘自东北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