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缓和”的幻想与严酷的现实——从美国舆论动向看绥靖政策日益不得人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01-14
第6版()
专栏:

“缓和”的幻想与严酷的现实
——从美国舆论动向看绥靖政策日益不得人心
新华社一九七七年一月十三日讯 新华社记者报道: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越演越烈,苏联在世界范围、特别是在欧洲及其毗邻地区,加强攻势、咄咄逼人的形势下,在美国国内围绕着对苏联的所谓“缓和”政策问题,展开了一场持续的激烈争论。
这场争论的发展趋势表明,反对对苏联名为“缓和”、实则绥靖政策的呼声越来越高。《华盛顿邮报》去年十二月十七日刊载一篇文章指出,批评和反对所谓“缓和”政策的人已“远不止是对莫斯科感到怀疑的”“保守派人士”,许多人加入了他们的队伍。这些人曾经对“缓和”抱过较大的期望,但是,现在莫斯科的行径使他们变得忧心忡忡了。
美国关于对苏联的所谓“缓和”政策的大争论并非自今日始。早在一九七五年秋季的“欧安会”之后,西方报刊就指出:“从赫尔辛基不难嗅到慕尼黑的臭味,也不难听到张伯伦式的声调。”赫尔辛基会议文件的墨迹未干,苏联就出动雇佣军向安哥拉大举进军。苏联还进一步插手南部非洲事务。这一事态发展更加引起美国各界和舆论对所谓“缓和”政策的怀疑。去年总统竞选期间,外交政策、特别是对苏联的所谓“缓和”政策,成了竞选中激烈争论的焦点。美国政府高级官员被迫多次出面为所谓“缓和”政策辩护,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美国对苏绥靖思潮,是在美国势力衰落,同苏争夺处于守势,苏联采取咄咄进逼的攻势的形势下出现的。美国有人幻想通过“缓和”同苏联保持“均势”,维护美国既得利益。他们认为,在力量对比上“苏联同美国达到了大致均衡的地位”,“美国不论采取什么行动都不可能制止这种演变”。对苏“缓和”是美国“能够采取的唯一政策”。他们声称,必须“控制核超级大国之间的角逐,首先使它变成共处,然后把共处铸造成一种更积极、更互相合作的未来”,“在合作中求得稳定的世界秩序”。
许多美国报刊和人士指出,希望通过“缓和”同苏联保持均势,为美国谋求出路,完全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华尔街日报》载文指出,“缓和政策把美国引进了一个又一个死胡同”。《圣迭戈联合报》报道说,“美国已经被那些关于‘缓和’的一厢情愿的想法弄得头脑发昏了”。共和党众议员约翰·阿什布鲁克在《世事》周刊发表文章指出,美国当前对苏政策的支柱一直是“缓和”,而“缓和过去没有起作用,现在也没有起作用”。前国防部长詹姆斯·施莱辛格在《幸福》杂志发表文章强调,西方“希望(通过缓和)消除发生冲突的可能性”,而苏联则认为“缓和有使他们取得重大利益的大好机会”。《新共和》周刊特约撰稿人罗杰·莫里斯也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说:“缓和的缺点和危险是很现实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我们很可能摆脱不了这些缺点和危险”。
许多美国人士和报刊还指出,对苏联的所谓“缓和”政策,实际上是假“缓和”之名,行绥靖之实,其结果不是使局势真正缓和,而是更加紧张,美国和西方处在危险中。
《评论》月刊曾在题为《绥靖与缓和》的文章中说,“缓和为绥靖打开了大门”,由于“过多的绥靖内容被塞进了缓和”,已经为美国结出“累累苦果”。文章指出,绥靖政策“满足不了欲壑难填的人的欲望”。执行对苏绥靖政策的结果,是“紧张和危险的程度已引人注目地增加”。
不久前,有一百四十多个著名人物、包括民主、共和两党的一些前政府高级官员组成了一个“当前危险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发表声明说,“苏联要在集结空前未有的军事力量的基础上取得控制地位的努力”,是对美国的“主要威胁”,“美国正处在危险时期,这种危险正在不断增加”。“当前危险委员会”指出,“苏联没有改变它长期持有的要建立由一个中心,即莫斯科控制的世界的目标。它显然坚持不懈地继续利用每一个机会在全世界扩大它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在欧洲,在中东和非洲,在亚洲,甚至在拉丁美洲,在所有海域。”
裁军、特别是限制战略武器会谈并就这一问题进一步达成协议,在美国一直被一些人看成是“缓和”美苏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美苏关系的“稳定因素”。但是,许多美国报刊和人士指出,多年来裁军、特别是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结果,是苏联不仅在常规军备方面保持对美国的领先地位,而且在战略核武器方面已从原来大大落后于美国的地位,达到在质量和数量上大致同美国相等的地位,而且正在力图超过和压倒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在去年九月六日一期中载文指出,自从一九七二年五月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第一阶段协议签订以来,苏联增加战略武器的规模是“空前的”,其目的不是要取得战略核“均势”,而是要取得战略核优势。《华尔街日报》去年十二月十日发表社论指出,有人说,“使(限制战略武器)谈判进行下去是极为重要的”,但是过去的谈判过程说明,“苏联人要求我们作出一个又一个让步”。
对苏联的所谓“缓和”政策的鼓吹者还鼓吹通过经济、技术交流等等协定,结成一个“利益之网”来约束苏联,造成它对西方的依赖,想借此“鼓励”苏联改变其扩张政策。一些报刊和人士谈到这一点时指出,这是“从一开始就设想错误而应当立即予以改变的”政策,这种政策是慕尼黑时代“按分期计划出卖和投降”的绥靖政策的翻版。他们认为,“鼓励论”的“唯一的受益者是苏联”。这是“试图通过单方面无偿的好处来购买人家不出售的东西”。美国“向苏联提供粮食和技术的政策,换得的不过是勃列日涅夫的一笑而已”。“贸易决不是实现国际局势稳定的灵丹妙药。一些国家同其主要贸易伙伴交战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当前,美国国内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仍在继续发展,严酷的世界现实使得美国舆论发出日益强烈的反对绥靖政策的呼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