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周总理永远活在爱国华侨心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01-20
第3版()
专栏:

周总理永远活在爱国华侨心中
在京部分归国华侨
我们这些多次受到周总理接见的归国华侨,无论是鬓发斑白的老人还是青壮年同志,提起周总理的许多感人事迹,无不心潮澎湃,热泪盈眶,往往禁不住啜泣起来。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尽我们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深挚情意。
一九五一年春天,一个在国外遭受了帝国主义迫害的华侨回到北京,在政务院召集的一个会议上汇报海外华侨受迫害的情况。当时还是建国初期,又是在抗美援朝的紧要关头,国家重要的工作真是千头万绪,可是工作十分繁重的周总理还亲自主持这个会议,极其关怀侨胞的境遇。他那炯炯有神的目光和亲切笑容,一开始就把这个归侨吸引住了。周总理聚精会神地听取汇报。他最后所作的总结性讲话,使人感到他的知识非常渊博,对华侨情况非常熟悉,洋溢着爱护华侨的深厚感情。以后,在党中央和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我国为了解决不能在国外居住的难侨问题,拨了专款,先后创办了一批农场,对他们妥善地进行了安置;有些还按照他们的特长分配适当工作,使他们为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由此,我们不禁想起过去中国腐败无能的反动统治时期国外华侨的悲惨境遇。清朝的一个皇帝听到华侨在海外遭受殖民主义者惨无人道的杀戮时,竟说什么“莠民不惜背弃祖宗庐墓,出洋谋利,朝廷概不闻问”。国民党反动政府对华侨的切身利益同样漠不关心,只知道对华侨敲诈勒索,干出许多祸侨害侨的勾当。那时,华侨被人称为“海外孤儿”。我们这些当过“海外孤儿”的归侨亲眼看到周总理为华侨操心的情景,怎么能不深深感到祖国的温暖呢?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指示,周总理十分注意解决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一九五四年,他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就明确地指出:华侨的国籍问题是中国过去反动政府始终不加解决的问题,这就使华侨处于困难的境地,并且在过去常常引起中国同有关国家之间的不和。他郑重地宣布:我们准备解决这个问题。一九五五年和一九五六年,周总理到印度尼西亚和缅甸等国访问的时候,都阐明我国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精神:我们不主张双重国籍,赞成华侨自愿参加当地国籍,成为居住国的公民。希望他们为居住国作出贡献,并为增进中国人民和居住国人民的友谊而努力。周总理一九五六年在缅甸华侨欢迎会上说过,有些侨胞居留的年代久了,长期生活在这里,取得当地的国籍,就成为缅甸公民了,好不好呢?好。周总理还做了一个生动比喻,说这好象女儿出嫁或男儿给人招赘,彼此还是亲戚。他又说:这样对侨居国来说,是给他们添丁;对中国来说,是增加一门亲戚,有什么不好呢?周总理同时语重心长地勉励华侨说:凡是自愿保留中国国籍的就应该遵守侨民的地位,做一个好侨民,做一个守法的侨民,做一个模范的侨民。周总理还在一些场合多次声明对自愿保留中国国籍的侨民,我国政府保护他们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对周总理这些话,华侨和中国血统的外籍人普遍认为合情合理,符合他们的切身利益。这样做,说明中国对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中国的政策是光明磊落的,是符合实际情况和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和努力下,现在我国已先后同许多国家谈判解决了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
周总理再三鼓励华侨学习侨居地语言,同当地人民往来,互相学习,加强友好关系。他说:祖国的国际地位越高,侨胞越应该谦虚。他还经常用毛主席的教导教育我们不要骄傲,不要犯大国主义的错误。他还劝导华侨工商业者要搞正当的业务,不要讨不应该讨的便宜,不要赚不应该赚的钱,以免对不住朋友,对不住亲戚。这些谆谆教诲,既符合国际主义精神,也符合华侨的长远利益,现在还铭刻在广大华侨的心上。
周总理勉励华侨要巩固和扩大爱国团结。他在万隆华侨欢迎会上曾说过,应该把蒋介石分子和受蒋介石欺骗蒙蔽的侨胞分开,对个别蒋介石派来的分子当然应该警惕,但对侨胞中少数受骗者不要一律视为“蒋匪帮”,不要怀疑他们,要向他们耐心说服。蒋介石是没有前途的,受骗的侨胞是会逐渐认清事实的。周总理希望华侨能多做工作,打破界限,巩固和扩大侨胞的团结,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
周总理很信任广大华侨,也很信任广大归侨。对归侨的所谓“海外关系”,总是具体分析,正确对待。他一再强调对归侨要“一视同仁”,并且满腔热情地从政治上给予关怀。一九四九年,他曾代表党中央邀请一位归国老华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这位老华侨最初表示谦辞,周总理对他说:华侨有爱国的传统,人数又不少,应该有代表来参加讨论建国大计的会议嘛!这位老华侨说他不大懂得普通话,恐怕在会议上语言不通。周总理对他说,语言不通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翻译来解决,最要紧的是大家的心能够相通。例如我们同蒋介石谈话,语言是完全通的,可是彼此的心不相通,所以双方过去谈判了那么多年,总谈不拢来;我们同世界各国人民,语言很多也不相通,但是只要有共同目的,彼此心连心,那就什么事情也好讨论协商。周总理这些话,使那位老华侨十分感动。
周总理对归侨和侨眷同国外亲人的正常通信联系也十分关怀。有些华侨和他们在国内的亲人由于各种原因长期失去联系,一九七一年十一月,周总理亲自指示成立华侨问讯处,协助他们查找亲人的下落。
一九五五年,周总理不顾个人的安危,前往参加万隆会议。当他平安到达雅加达时,当地华侨顿时欢腾起来,形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周总理从容不迫,谈笑自若,深入欢迎群众,同人们握手谈话。此情此景,使人们不禁想起他当年驰骋在炮火连天的战场,履险如夷;想起他长期深入国民党统治下的虎口,同敌人进行面对面的尖锐斗争,始终不屈不挠。侨胞们对他的勇敢机智,坚定沉着,赞不绝口。爱国华侨为了周总理参加万隆会议,事先曾布置了一所宽敞而舒适的屋子给他。可是,周总理却把那所屋子让给一个兄弟国家的领导人住,他自己住在一所比较简朴的屋子。周总理这么谦逊,这么照顾兄弟国家的代表,使广大华侨受到一次深刻的国际主义教育。
周总理诚恳热忱,平易近人,也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有一天,周总理接见几个优秀运动员,主动同其中一个女归侨谈话,十分和蔼地问她什么时候回国,从什么地方回来,同国外亲人有没有联系,还问起在国外的家属现在有没有困难,等等。又有一次,一个归侨医生应邀到周总理家里吃饭,在饭后照像留念的时候,大家要请周总理站在前面,他却说:今天你们是我的客人,而且你们工作很辛苦,所以你们应该站在前面,我应该站在后面。他这样平等待人,使这个归侨念念不忘。周总理在患病期间,有时看见归侨中的几位老人,总要问起他们的身体怎么样,建议他们要注意休息,很关心他们的健康。
周总理总是耐心地倾听人家的意见,即使对人家提出批评,由于他的理由充分,说服力强,态度又很诚恳,人家听了心悦诚服。在解放初期,有个老华侨到我国东北参观,看到一些情况,很不以为然,就写信给周总理提意见。周总理接到信以后,就找这个老华侨谈话,首先肯定他写信提意见完全出于爱国热诚,然后分析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并说明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老华侨口服心服,十分钦佩。
周总理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不知疲倦地工作,真是鞠躬尽瘁,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周总理访问印度尼西亚和缅甸等国的时候,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大量的工作,如同东道国领导人会谈,参加会议,接见华侨,进行演讲,对新闻记者谈话,等等。这些工作往往需要在事前做好准备。很多华侨看到周总理的活动日程,觉得他浑身是劲,似乎不眠不休,都很惊讶。大家猜想他乘飞机的时候该好好休息了,但是跟随他的工作同志说,他在飞机上也常常批阅文件,阅看材料,或者同同志们谈工作。有一次,周总理在深夜两点多钟的时候去找一个归侨医务人员,了解一个同志疾病的治疗情况,同他谈发展我国医学问题,并鼓励他进行医学研究工作,发挥我国医药学的优点,也吸收外国的好成果,努力攀登医学上的高峰。归侨中的一些侨务工作者看周总理批阅过的一些侨务文件时,经常发现他不但对文件的内容作了认真的修改,对文字也作了仔细的推敲。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使起草文件的同志受到很大的教育。陈嘉庚先生一九五○年在新加坡曾对南侨日报记者谈话,极口称赞:周总理工作勤勤恳恳,刻苦耐劳,似乎永远不会疲倦,好象是个“钢人”。因此,周总理“钢人”这个称号在华侨中盛传一时。
敬爱的周总理啊!您为革命前途和国家大计不惜历尽心血,您为原来是“海外孤儿”的华侨不惜劳累操心。祸国殃民的“四人帮”疯狂地反对您,千方百计地迫害您,这怎么能不激起我们的满腔怒火?百花谢了还有再开的日子,月亮缺了还有重圆的时候,可是我们永远不能再看到您坚毅慈祥的容貌了,这怎么能不引起五洲四海华侨的深切悲痛?从纽约到东京,从巴黎到马尼拉,许多爱国侨胞和中国血统的外籍人士,为了吊唁周总理逝世,扶老携幼,排着长长的队伍,肃穆地进入我国驻外机构所设的灵堂,许多人失声痛哭。吊唁完毕,人们还聚集在门口,长时间不愿离开。旅居美国的台湾省同胞的唁电说:“我们无不铭记住周总理的话:台湾是一定要解放的,祖国是一定会统一的。”无数的事例,说明周总理永远活在爱国华侨心中。
毛主席、周总理和朱德委员长在一年中相继逝世,全国人民对此无限悲痛,“四人帮”却乘机加紧进行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罪恶阴谋,使祖国面临着改变颜色的重大危险,一时天空黑云滚滚,人民忧心忡忡。幸得以华国锋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继承毛主席的遗志,英明果断地粉碎了“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阴谋,用铁扫帚把他们扫进了历史垃圾堆,为人民除了大害,为国家建了大功。中国天空的阴霾顷刻散尽,灿烂的阳光照耀万里河山,祖国的前途无限光明,八亿人民齐声欢呼歌唱。广大的爱国华侨也和祖国人民一样,都衷心庆幸毛主席英明地选定了华主席为接班人,庆幸我们又有了杰出的带路人和英明的领袖。我们这些归侨虽然多数已经到了老年,但是欣逢这个大好形势,也都决心在华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竭尽微薄的力量,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附图片)
敬爱的周总理在大庆油田同工人们亲切交谈。 新华社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