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东北某师文化教育的几点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3-26
第3版()
专栏:

  东北某师文化教育的几点经验
本报通讯员 白烽
华北军区某师在第一期练兵中,文化教育和政治教育都获得了不少成绩。如战士陈世彬,在七个月中学会了两千多个字,由文盲变成部队报纸的通讯员。许多教员与战士、干部,苦心钻研教与学的方法。这里是从教学典型报告中总结的几点有关文化教育的经验:
怎样教?
(一)首先,文化教员必须树立为兵服务的思想,与战士打成一片,以对同志负责的态度耐心地教,克服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创造有助于战士学习的教学方法。这是使教学收效的基本条件。某团文化教员郝瑞生,另部文化教员武尚斌和楚志和,都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他们经常征求大家的意见,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因此,他们对战士的帮助最大,他们讲课也最受战士欢迎。
(二)教学内容要紧紧结合实际,掌握“作什么教什么”、“学以致用”的精神,这样才能提高战士的学习情绪,收效也大。郝瑞生同志在国文教学中,从谈文章、教写作到教语法,都掌握了这种精神。例如他在教语法中,采取二人对话的方式,从对话中指出并纠正战士的语病;在教写作中,要战士写自己的生活和思想。他根据战士的实际水平,认真地修改。此外,他用表扬为主的方法,启发了战士的学习情绪。因此,三个月的正规教育,在他所教的战士中,能写家信的由五十四人增至一百二十五人;写墙报稿的由七十四人增至一百零四人。
(三)在教学方法上,这些典型报告中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武尚斌同志教识字课,采用了形象教学法:例如教“盲”字,自己首先装成瞎子的表情,然后一笔一画地教,再加以细心的讲解。由于教识字时加上了表情动作,容易引起战士的兴趣,不感觉枯燥,并使战士记忆深刻。有的教员采用拆字教学法,例如教“导”字时,分别讲解“首”、“道”、“寸”等字,这样,可以联系在一起教四个字。有的采用对比教学法:如教“上”字时再告诉一个“下”字;教“黑”字时联系教“白”字,这样,也可以帮助记忆。
经验证明,教战士死记单字是效率很低的教学方法。教一个字或一个词的时候,最好联系战士的生活、战士的语言或课文的内容,联成简单的句子。例如教“人民解放军”几个字,可以联成“我是人民解放军的战士”一句话,解释每个字在这一句中的用法,战士们不独容易记,而且学会了各个字的用法。这一点,对于已有识字基础的甲、乙班,更为重要。
(四)组织小先生互学互教,发动群众性的“互测互问”,“互评作业”,造成群众性的学习热潮,可以补助教员讲解、督促、检查的不足。在第一期练兵中,战士们自发搞起了“互测互问”运动,不拘形式,不受任何限制,张三碰着李四,在任何地方就可以来一次“互测互问”,对大家学习的帮助很大。武尚斌同志掌握了上述这些方法,不独使一般战士学习进步加快,也把一些记忆力较差的战士的学习搞好了。
此外,善于利用墙报、兵演兵、兵画兵、广播台、黑板报等形式,表扬学习模范,介绍学习经验,也是帮助教学,推动战士学习的有效方法。
怎样学?
(一)学习要有毅力,有恒心。在初学文化时,两种偏向极容易出现:一种是急躁,想一下子学很多东西,遇到困难或难记的字就着急,影响学习情绪;另一种是垂头丧气,认为自己“心笨”或“年纪大了”,学不好。这两种情绪都要及时纠正。事实证明,有决心有毅力就能学好。例如五十二岁的炊事员刘善明,在国民党军队里干了二十年,一字不识。现在,他买了老花眼镜,一面作饭一面学习,三个月里学会了五百个字,其中有三百个字作到了“四会”。这次他并光荣地当选为师工学代表。
(二)学习与生活结合,干什么学什么,见什么学什么。如战士李玉深,开荒时把“开荒”两字写在镐锄上;到地里去打柴就学“柴”字,见了狗就学“狗”字。他把学了的字写在本子上,下面画一个图,忘了时可从图上记起来。由于这样,他已学会了六百多个字。
(三)细心做好教员留下的作业,对于教员删改的地方,要仔细研究,不懂时去找教员谈,和同志们讨论,留心文字中的错误,下次不重犯。
(四)想办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例如物质条件困难,李玉申同志就利用一张纸写两次字,先使铅笔,后使钢笔;学习的时间不够,他随时抓紧机会问别人,有时在被窝里用手指在肚皮上写字,夜间练习几次,第二天一起床就记住了。他采取了这个方法,复习白天学习的字,三个月学了五百多个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