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读《新事新办》等三篇小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3-26
第5版()
专栏:

  读《新事新办》等三篇小说
茅盾
十分高兴而且仔细地读过了《新事新办》、《三十张工票》和《亲家婆儿》以后,我愿意写下我的读后感。
这三篇小说中间,我最喜欢的,就是《新事新办》。三篇小说有它们共同的优点,在内容方面,是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表现了老解放区农民思想的变化,表现了土改后的农村生活的兴旺和愉快,在形式方面,都能做到结构紧凑,形象生动,文字洗炼。然而这三篇中间,无论从内容或从形式看,又不能不推《新事新办》为最佳。我所以作这样的估价,理由如下:
一、《新事新办》的主题是生产节约,是通过了嫁女娶媳得有陪送这一个旧习惯来表现了这主题的;作者从农村的日常生活中选取了这一典型性的题材,足见他的感觉锐敏,能从人家不大注意的地方着眼,也就因为了这一点,我们读这作品时有清新之感。作者的另一短篇《三十张工票》也写了生产,可就不及《新事新办》写的那样轻灵而自然。
二、《新事新办》在技巧上可说是从头至尾无懈可击。这是一篇技术水准很高的短篇小说。现在有些短篇小说严格说来实在是缩紧了的中篇,是一篇生活的流水账的节略而不是生活的横断面。《新事新办》却是处理得很完美的一幅生活横断面,从这横断面中,清楚地给我们看到“旧的正在消逝,新的正在成长。”自然,《三十张工票》和《亲家婆儿》写的也是生活横断面,但同样是写生活横断面,却不能不说《新事新办》在技巧上是高明得多了。试以《三十张工票》和《新事新办》的开头两段作一比较:
《三十张工票》开头第一二两段用了将近三百字叙述情况。在三千字左右的短篇中,开头就花费了三百字的相当干燥的情况叙述,这是不大经济的。第三段“党支部会上,支部书记高老锁号召党员起保证作用,并布置叫大国带领二妮点种”。这算是把小说的主人公引见给读者了,可是主题仍然点得不够明晰。我们一定要读完第四段,这才辨出点味儿来。
《新事新办》可就不同了。它开篇的那一句,“王贵德头打调到区里工作的前两天,两边的老人看透了闺女儿子的心思,就愿意把喜事办了。”就很有力。这一句就带起了全篇。而且先说两边老人就愿意把喜事办了,下文却闹了蹩扭,文章这才有波澜。接着这开篇的一句的,是二百多字的回叙,把快要结婚的一对来个交代,这二百多字夹叙夹议,多么富于形象。“没过门的小俩口常在一块作活,真是个新事儿!”——老大娘们嘴里这一句既点明了“小俩口”之情投意合,又带出“新事儿”三字,但是这里的“新事儿”还不是扣着题目的,这是先来一个陪衬。
比较了这两篇小说的开头两段,就看得出后者之所以能引人入胜就在于避免平铺直叙,在于有剪裁。
三、再把这两篇小说整个作一比较,我也以为《新事新办》胜过了《三十张工票》。
先说《新事新办》。全篇共三章,第一章展开故事,第二章故事到达顶点,第三章,故事结束——问题得到解决。这三章眉目极为清楚,可是写来一点不呆板。第一章展开故事,先写凤兰和她父亲的意见(关于陪送)不同,而以凤兰说服了父亲作结。从凤兰之不要陪送,转到父亲想卖掉小牛买陪嫁,终于归结到凤兰要小牛代嫁妆,行文曲折而有致,同时又把父女两人的面貌画了出来。可是第二章却另提头,直写王贵德和他的母亲了。这一章的文字极经济,又极有层次。先写王母生气,故作曲笔,然后点出本题。又经过了相当的腾挪,然后以王母之勉强被说服了作结。在这里,王母之勉强被说服与第一章末了凤兰父亲之被说服(也有几分勉强)遥遥相对,但笔法是两样的。最后,第三章,问题解决,全章除写结婚会场的气氛而外,王母仍是描写的焦点。这一个人物的形象写得非常清晰而且是立体的。
现在再看《三十张工票》。这篇小说共分四章,作者对于故事的展开当然也分了层次,可是,无论就全篇看,或就各章看,总觉得细节目的安排不很妥贴,好象一堆素材该舍弃的没有都舍弃,该发挥的没有都发挥;用不少笔墨写二妮(主人公),但二妮的形象并不怎样鲜明。
四、如果一定要在《新事新办》身上找弱点,那么,我以为第三章开头结婚会场的一般气氛是写得差一点的。大凡写这种热闹场面,既要写得错综,又要条理分明,既要有全场的鸟瞰图,又要有个别角落及人物的“特写”;作者做到了条理分明,却不够错综,有了个别的“特写”,却没有给我们看到整个画面。写热闹场面要做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并不顶难。只要作者在下笔以前,眼光四射,先有一番布置就得了;而从《新事新办》的作者在这篇小说内所表现的才能看来,他是可以做到的。
以上就是我对于《新事新办》的一点意见。这些全从技巧方面来研究的话,本来是可有可无的,不过,问题的另一面是,既要把握技巧,也就不妨偶尔谈谈技巧,因此我还是写了出来。至于追求技巧,乃至钻进牛角尖,则是偏向,不足为训;我希望这篇短文不至于发生不好的副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