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评歌剧《大家欢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3-26
第5版()
专栏:

  评歌剧《大家欢喜》
马少波
西单游艺社最近上演了马健翎同志的歌剧《大家欢喜》。我象大多数观众一样的,以极其欣喜的心情肯定这次演出的成功。作者以深刻的生活体验、成熟的技巧,描写一个二流子在生产运动中的改造过程,简短、深刻、而且饶有风趣。谁说城市群众不喜欢了解农民的生活?谁说“丑角”一定是坏人?又有谁说“大杂会”的形式不是艺术,就一定会破坏了戏剧形式的“统一”呢?《大家欢喜》的演出,答复了这些问题。
尤其难得的,是西单游艺社艺人们的共同努力:长于大鼓、评戏的魏喜奎,长于太平歌词的魏长林,长于单弦的曹宝禄,长于琴书的关学曾,长于皮簧、单弦的顾荣甫,长于金钱落子的尹福来,琴师吴长宝以至擅有翔翎技艺的宋慧玲,擅有空竹技术的十一岁的王淑英,九个人分担了剧中的全部角色,以他们的现实条件,能有如此好的成就,是很值得称赞的,我以为演出方面,主要表现了以下的特色:
一、演员严肃认真,有生活,有感情,细腻入微,恰到好处。这在职业演员已不可多得;在所谓“十样杂耍的锻炼,而能演得如此真实”的艺人,他们只有单一的、完整、有分寸,更足可贵。技艺,并没有经过戏剧舞台例如魏长林饰王三宝,对于二流子身分感情的体会,细腻深刻,在感情发展上也很自然;尤其对于王三宝在同情中寓批评,批评中又寄予热烈的希望,剧本的这一基本态度是正确的,难得演员能够正确的掌握了这一关键。二流子借米,乡干部劝告,乡长和二流子开荒等场之特别精彩,也是由于演员懂得了改造二流子必须依靠耐心教育,启发觉悟,而又必须坚持强制与自愿结合的原则,因此才能引人入胜。全部演员作到了在尊重剧情的原则下,人人逞能,个个尽职。例如顾荣甫平日在观众中的印象,是很滑稽可笑的,此次饰冯二婶,不仅是演女角色,而且可以说是“反串”正派人物,不但演得象,而且很好的完成了剧本的要求,观众对于冯二婶不由得不给予充分的尊敬。如果没有优越的演技,是很不容易作到的。
二、在艺术形式上适当的运用了现有的技巧和优长,例如歌调很多样化:太平歌词、数板、靠山调、南城调、金钱落子、琴书,以至评戏、皮簧,但是实际听来,还很和谐自然,并无“不统一”的感觉,而且调子变化多,听来很新鲜悦耳,我想主要是他们在运用曲调上,注意了结合剧情,适当选择,而又发挥了专行的成熟技巧,例如冯二婶听说二流子偷线时,所唱的流水板快书,比原剧的曲调,好的多了。
三、整个晚会节目的排列,由浅而深,由轻而重,虽是一般的规律;但在该社则是紧紧把握其业务特色,在多次单人技艺精彩表演之后,最后联合演出《大家欢喜》,真好象最后来一次戏剧性的技艺总结,对于观众是有益的;我想对于艺人本身也是很有益的,因为通过戏剧表演,可以得到演技上各方面的锻炼,从实践中广泛的吸受养分,对于本行业务,会更有效的提高和发展;而且如何使《十样杂耍》成为集体艺术,以至有原则的赋予故事性、戏剧性,也未始不是曲艺发展的道路之一,我想这一道路,是很宽广远大的。
希望西单游艺社的朋友们不断的克服困难,改正缺点,继续努力,坚持下去,排演新戏,排演时装戏。以现有条件,利用这种形式,剧本是不成问题的。在现有的新京剧、新评剧、新歌剧以至话剧本中去选用,稍加修改,便可很快的排出来。因为尽量运用自己最熟悉的调子,可以节省时间,事半功倍,只要用的恰切,群众是欢迎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