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一个读者 读《新事新办》及《亲家婆儿》后的感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3-26
第5版()
专栏:

  一个读者
读《新事新办》及《亲家婆儿》后的感想
曰术
《人民文艺》第三十九期刊载了谷峪的《新事新办》及翟树雷的《亲家婆儿》两个短篇创作。这是两个不知名的文艺工作者的作品,然而它却有相当优秀的成就,读后使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正如编者按语中所说,这两个短篇“通过农村生活与风习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显示出老解放区农村中新旧事物、新旧思想之间的矛盾和变化:旧的正在消逝,新的正在成长。”从这两个作品来看,这段按语是恰当的。
《新事新办》通过王贵德与凤兰结婚中女方有没有陪送这个简单的故事,描写出农村中一种新气象的成长,同时对旧习俗也作了很好的说服。
凤兰的爹原来盘算着粜多少粮食,给闺女买什么嫁妆,后来又盘算把小牛卖掉,再买陪送,然而都被“生产模范”的凤兰拒绝了,正因为:“这年头翻身的人家儿,谁没个柜子橱的,那东西有啥用?不能耕地,不能拉犁,再说花衣裳上那穿?现在可不象从前,做媳妇三年不下地,咱到人家门就得下地生产,谁还有工夫擦粉抹胭脂的?贵德是个区干部,他更不让这么办,……”
贵德呢?他娘说:“她娘家过的那么富裕,就一点陪送也没有……”虽经贵德加以解说,但老人心里是不愉快的,当乡亲们问起新媳妇为什么没有陪送时,她就“张口结舌的说不上个什么来,硬着耳根子臊着躲开了”。
然而,为老年人所还不能完全抛开的旧习俗旧思想,是以一个新的方法解决了——把小牛当作了陪送,一方面免得作多余的浪费,另一方面又替贵德家解决了原来没有牲口的问题,“响应节约”和“搞生产”在这个《新事新办》的婚礼里是获得了很好的解决。贵德的娘对这新的嫁妆也是喜悦的,新社会教育了她们“生产发家”,拿生产工具来作陪送,当然是欢欣的。她由“张口结舌”变成了“乐得光想笑”。
这里面对旧风气的转变,描写得很生动、具体,透过它,读者可以看出新农村里的农民是如何重视生产,老年人虽然还残留着一些旧习俗旧思想,但新的办法使这些旧习俗旧思想自然而然地改变了。
和贵德的娘略有不同的《亲家婆儿》里的小果的娘,她是个对新世道“没有见识多少”的老寡妇,在她女儿小果要生孩子的时候,偏偏婆婆闹起病来而到了亲家的家里,来照顾女儿的生孩子,但是她“老是噘着嘴象谁短她二百钱似的”嘟嘟念念的,总是嫌小果婆婆待女儿不好,小果解释不是那么回事时,她“用衣襟一边儿擦泪,一边儿说:‘你们年轻人懂啥,多少辈子都是这样儿。’”
事实告诉了她“多少辈子都是这样儿”的事,现在却不一样,姑妇间多么亲热,婆媳间也很体贴,她的旧眼光开始失掉效用了,相反地,“喜欢的两只眼睛笑成了两个月牙”,“她只觉得她的亲家婆儿太亲近了”。
故事也非常简单,只不过描写了一些农村中的风俗习惯,然而它是指出了:旧的正在消逝,新的正在成长!
毫无疑问,这两个作品,读后是感到亲切和可爱的。
当然,这也并不是完善无缺的作品。这两个短篇基本上是告诉了读者两件新鲜、愉快的事情;而对于人物的描写,故事更合理完美的发展,还嫌有些不够的地方,譬如《新事新办》中对区干部贵德的品质特点的描写是不够的,《亲家婆儿》里的小果的娘对城里解放二年,而她还是“很少打听外面的事”,脑筋一点也没有变,这也不太合理,虽然她有些耳聋,但她日常生活必然要接触群众,不能把她与周围世界完全孤立起来。同时,两个作品对最后的转变也太快,有些突然,尤其是小果的娘,抱了好久的成见,看到很少几个场面就迅速换脑筋,是描写得还是不太够的。
虽然还存在一些缺点,但不能否认它们是相当优秀的作品,特别是对农村事物和农村语言的熟悉,是体验了农村生活才能有此收获的。
同时,不能忘记,两个作者在今天都还是不知名的文艺工作者,而这一类散布在广大工农兵群众中的文艺工作者,数量是很多的,他们是以无比的热忱在工作着,因此,必须来发现、帮助、提拔和培养他们。这是当前文艺工作中一个主要任务,对这一点忽视是有损于文艺运动的发展的。
过去由于处于分散的环境下,因而对这方面的工作没有好好重视,也就是说,对大量青年文艺工作者的帮助是不够的。今后,在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文艺工作当作人民事业的一部分,它在教育和宣传上是起着巨大作用的,所以我们要求文艺界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同时希望在工厂、农村、部队的各级党委,关心这批青年文艺工作者,积极帮助和培养他们。
一九五○,三,二十一,写于南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