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上海时代书局出版的《萨根的春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3-26
第5版()
专栏:

  上海时代书局出版的《萨根的春天》
凌茵
前些日子,看到一本唤作《萨根的春天》的翻译小说,是苏联的一部名著,译者是王仲桓,由上海时代书局出版。我对着英译本和法译本读了一下,原意是想对照着学习一些东西,不料却在里面发现了许多错误。我觉得翻译应该忠实于原作者,应该对读者负责,所以把这书的错误指出一些来,供大家参考,并且深望那位译者及出版者有所警惕和改正。
在对照中我发现译文完全是根据英译,所以现在亦以英译为根据来说。
(一)译文第一页:“而克立其山又是蕴藏了雪崩时生的一座阴险的山岭,……”这话实在费解。这座山蕴藏了雪崩时生的什么呢?其实原文是这样的:
“克立其山,一座老是隐藏着一些崩落的雪块的狡滑的山岭,……”
(二)译文第四页:“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末,萨根方才在国家的公文书中,列入为农村居地。”意思仿佛是萨根早已登记在国家的《公文书》中(什么叫《公文书》呀?),不过登错了栏,后来才列入《农村居地》。而原文则是:
“直到九十年代末,萨根才被计入官方的农村居地表内。”
(三)译文第五页:“其他的乡村,已有很多人为他们标准写述……”,什么“标准写述”呀?但原文不过是:
“那些乡村,有许多别人写文章来表扬它们……”。
(四)译文第六页:“我在一九三三年间回到过萨根一次,当时我决将成为一个画家。”什么是“决将”呢?这样的文字真叫你苦恼,但是原文却不艰深的,不过是:“差点儿成一个画家了”这样一句简单的话。
(五)译文第九页:“在基沙这一方面,他对乡苏维埃所处理的各种办法,深表不满,显然地表示他不愿意掩饰他的雄心。”这句原文的意思是:“在克伊索(即基沙)这方面,他不赞成村苏维埃管理事务的方法,并且显然不想把这一事实掩饰起来。”译者弄错不说了,还擅自加上什么“雄心”,使读者对克伊索的性格发生不良的误解。
(六)译文第二十六页:“他不拘礼节地把身体旋转……”而原文却是:“人们不拘礼节地把他转过身来……”宾主倒置,完全弄错。
(七)译文第三十七页:“以一个农民精明的眼光静听着一切。”用眼光来听一切,是很奇怪的。其实原文却是:“用一个农民的锐利的眼光看到了一切。”
(八)译文第三十八页:“一个好农夫不能只养一条狗,而不顾一条牛。”这个警句大约是说一个好农夫不能只养狗不养牛,既要养狗就更应养牛吧?但这是译者杜撰的“谚语”。原文却是很平常的:
“一个好农夫连狗也不肯养在那儿,不用说一条牛啦!”
(九)第四十一页:“他对这个家,一点也不想什么办法。”原文却是:“他对这所房子,或别的什么,一点都不介意……”。
(十)第四十六页:“你须记着一个忧郁的萨根人遇到了晴朗的天气,是一件希有的现象。”那么一个忧郁的萨根人终年只是遇到阴雨了?多奇怪的事呢?原文却是这样的:
“在晴天有忧郁的萨根人出现,是非常稀有的现象。”
(十一)第五十九页:“这并不是拉希德对亲戚的情谊淡薄。”那么拉希德对亲戚很有情谊罗!其实弄反啦。应译为:
“无论如何,拉希德并没有亲族的私情这种弱点。”
(十二)第六十七页:“这姑娘扭转睡体,又在枕上发出了一阵鼾声,一会儿,把她的眼睛张开来。”大概译者以为人睡了一定要打鼾,所以这位姑娘睡了一定也非打鼾不可。其实原文是:
“这姑娘侧过身来,又把鼻子埋在枕头里揉擦了一会,才把眼张开。”
(十三)第九十七页:“基沙在球场上花费了他所有的时间,从清早起一直到夜晚。”好象他是一个只晓得玩,把时间都花费在球场上的人。但原文却是:
“克伊索把全部时间都花费在田地上,从清晨到夜晚。”
(十四)第一○五页:“他愠怒地喝着羊奶;他就自己咒骂自己。”一面喝,一面骂,很热闹的啊?不过原文却是:
“他愤怒地大口喝着羊奶,烫了自己。”
以上只是随手举出的几个明显的例子。全书的错误是多得不堪,例如:把“含有深意”译成“鄙视”(十三页)。把“正式的伐木工”译成“正常的伐木人”(第四十四页)。把“急信”译成“火热的一封信”(第五十四页),把“这些还不够吗?”译成“是不是你已弄清楚了?”(第五十五页)。把“惟一彻夜不眠的人,”译成“一个人在这夜间这样兴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第一页共十一行的译文就有十二处的错误,实在是严重得很了。
此外,译者的文字还是旧知识分子的,脱离人民的文字。例如,把对作家的一个亲昵的绰号“写字的人”译成含有特殊阶级意味的“文人”,把“农村居民”译成含有轻鄙意味的“乡民”等等。用这种文字来翻译苏联文艺作品,是不可能传达出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语言问题是翻译文艺作品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值得我们多多注意,但是现在且不多说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