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胞波”情谊开新花——记中国工艺美术展览在仰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02-06
第5版()
专栏:仰光通讯

“胞波”情谊开新花
——记中国工艺美术展览在仰光
中国工艺美术展览最近在仰光举行。在展出的短短十余天时间里,四十多万缅甸各界观众纷纷前往观看。这次展览的成功举行是缅中两国人民“胞波”情谊的又一生动表现。
中国工艺美术展览共分三个展厅,陈列着来自中国十四个省市的二百一十余件工艺美术作品,其中有针法活泼多变的刺绣,工艺细腻的雕刻、剪纸,丰姿多采的陶瓷、景泰蓝,精巧实用的编织品。展品既具有中国民族传统艺术的特点,又反映了新中国工农业建设的巨大成就。整个展览生动地体现了毛主席的“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伟大方针,显示了新中国的文化艺术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出现的崭新面貌,受到缅甸各界观众的热烈欢迎。
中国工艺美术展览一开幕,仰光的人们就怀着渴望了解新中国的心情,涌向市中心的展览馆。展览馆每天要接待三万名以上的观众。从上午九时开馆到下午四时闭馆,展览馆入口处经常伸出数百米长的人流。他们头顶炽烈的阳光,等候一、两个小时,踊跃入馆参观。距仰光五十英里和一百一十英里远的勃固市和良礼彬市的青年学生,清晨就专程驱车赶来仰光参观。
一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长三米多的大型“平磨螺甸”漆器——《南京长江大桥》。乌黑的漆底面镶嵌着用晶白烁亮的贝壳组成的长江大桥桥身,格外引人注目。许多观众看后感慨地说,“这个艺术品是伟大的,但更伟大的是大桥工程本身。”“这里看到的不仅是一座长江大桥,而且是毛泽东主席提倡的自力更生的伟大精神。”一位年逾七旬的缅甸学者,手扶拐杖在一幅《大寨田》的刺绣画前久久不愿离去。他对陪同参观的一位中国工作人员说,大寨的确是中国农业战线上的标兵。新中国靠大寨精神解决了八亿人民的吃饭问题,是个了不起的成就。
陈设在展厅中心的两幅双面绣——《八猫》和《金鱼》也深受观众喜爱。《金鱼》是用相当于一根头发的四十八分之一粗细的丝线绣成的。观众常常被那逼真、顽皮的八只小猫和栩栩如生的金鱼所吸引。一些观众还特意带来放大镜仔细地观察绣面上的道道绣纹,赞叹说:这真是奇特的艺术,显示了曾经遭受压迫奴役的亚洲人的智慧和才能!
缅甸文艺界的朋友对中国工艺美术展览表示出很大的兴趣。缅甸美术学校教师吴杜卡是缅甸著名画家之一。中国工艺美术展览开幕的第一天,这位年近六十的老画家就和学校的另外四位教师带领全校学生来馆参观。吴杜卡一连几个小时不顾疲劳仔细地向学生们讲解,分析一件件展品,给学生们上现场教学课。从此,展览馆各厅里每天都可见到这位美术家的身影,他从开馆到闭馆不停地在向观众作展品解说,成了人们熟悉的“义务讲解员”。
为了交流经验,互相学习,中缅两国美术工作者多次进行了座谈。他们高兴地谈到,中缅两国早在公元九世纪就开始了文化交往。两国的美术作品至今存在着不少共同特点。如缅甸传统美术画和中国国画同用“单线平涂”的基本技法。缅甸的木刻、漆器和竹、藤编织品及小型家庭用品刺绣与中国同类作品都有相似的技法。两国美术工作者都表示要不断加强来往,努力增进两国艺术界之间的友谊。
中缅两国传统友好关系的不断发展是两国领导人和人民长期努力的结果。在中国工艺美术展览展出期间,不少缅甸朋友以深切怀念的心情向中国工作人员说:“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都是富有才干的领导人。对于他们的逝世,许多缅甸人感到十分悲痛。”有的朋友追忆说,缅甸人民的伟大朋友周恩来总理生前多次访问缅甸,对增进缅中友谊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九五五年,周总理代表中国政府赠给缅甸人民的珍贵手工艺品——象牙球、地毯、瓷花瓶等,至今仍珍藏在缅甸民族展览馆中。他们还赞扬说:“华国锋主席是毛主席亲自选定的既有才干又有实践经验的好领袖。这是毛主席做出的英明决定。”
中国工艺美术展览展出圆满成功,是与缅甸政府和文化艺术界朋友们的关怀和支持分不开的。展出期间,缅甸许多高级官员先后来馆参观。为了使展览尽快与观众见面,缅甸民族展览馆负责人把正在展出用的展柜腾出来,供中国工艺美术展览使用。展厅需要亮度大的照明设备,缅甸电力公司立即予以支援。几十位缅甸工作人员,在展览会筹备期间,日夜加班赶制展品架,架设灯光线。
中国工艺美术展览结束了。但是缅甸人民对于中国人民深厚的“胞波”情谊令人难以忘怀。中国工艺美术展览犹如新年之初的一支春花,预示着中缅两国人民的友谊必将日益巩固和发展。
新华社记者(附图片)
缅甸观众在欣赏中国的工艺美术品。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