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无效的“定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02-06
第6版()
专栏:

无效的“定义”
林丁
一九七六年的日历刚刚翻过最后一页,莫斯科就发动了一场所谓改善苏美关系的宣传攻势。苏联当局及其宣传机器,给华盛顿频送秋波,传递信息,要美国新政府摆脱苏美关系的“停滞状态”,朝前“迈出新的一大步”。
一月二十四日,苏联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召集驻莫斯科的所有美国记者,竭力吹嘘勃列日涅夫在图拉讲话的“重大意义”,同时抱怨那些记者们对勃列日涅夫在讲话中为“缓和”所下的“定义”缺乏“足够的注意”。看来,苏联首脑亲自出马向大西洋彼岸作出的姿态,由于未能收到预期效果,使莫斯科有点尴尬不安了。
其实,要说勃列日涅夫的讲话在美国和西方受到忽视,也不尽然。反应是有的,评价也不少。不过没有为之喝彩,反倒加以嗤笑就是了。对于苏联首脑再次鼓吹“缓和”的言词,美国前中央情报局长科尔比认为是“不可信的”。刚刚在华盛顿由美国十七个团体召开的一次会议,则强烈要求新上台的美国政府结束同苏联搞“缓和”的政策。而在西欧,据法新社报道,北大西洋集团的官员断言,勃列日涅夫的言谈“同事实相矛盾”,不过是为了掩盖苏联进一步扩军而玩弄的“转移人们视线的把戏”。
这几年来,“缓和”长,“缓和”短,苏联絮絮叨叨,翻来复去,吹得够多了。但吹到现在,却是信者益少,疑者愈多。这是为什么呢?
问题在于:人们不但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透过“缓和”的迷雾烟云,人们看到了苏联加紧扩军备战的刀光剑影,看到了苏联扩张的野心和威胁。事实既然如此,苏联即使“缓和”的调门唱得再高,由勃列日涅夫郑重其事地为“缓和”下个定义,表白什么“愿意不用武力”,不“炫耀武器”,“永远不走侵略的道路”,又有什么用处?人们需要引起“足够注意”的,决不是勃列日涅夫的空洞的“定义”,而是苏联咄咄逼人之势的实际行动。
苏联外交部宣扬勃列日涅夫讲话的企图,不禁使人想起普希金笔下那个篡权称帝而心神不安的沙皇鲍利斯·戈东诺夫的一句独白:“沙皇的声音不应该徒然在空中消失,正如神圣的钟声一样”。今天的新沙皇居然也象鲍利斯·戈东诺夫那样,以为只要他随便下一个什么“定义”,别人就该奉为圣谕,加以颂扬。但人们从克里姆林宫传来的“缓和”钟声所听到的,不过是新沙皇为扩张进军开路的不祥之音。这样的钟声越是在空中回荡,人们就越要引起警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