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哥罗换新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02-14
第5版()
专栏:尼日尔通讯

哥罗换新貌
位于尼日尔首都尼亚美东南约二十公里的哥罗地区,处在两个平行的丘陵之间。这里土质肥沃,新开垦的土地一望无垠,农畦纵横。非洲著名的大河——尼日尔河紧靠着它的左侧流过。河边上一座新建的扬水站,通过一条长两千四百多米的主干渠,把清澈的河水送到农田。哥罗的西北是一条一千六百米的拦洪堤,防止上边的洪水泛滥。这里已经成为尼日尔发展水稻生产的一个垦区。
然而,过去人们却把这里称作是“封着门的粮仓”。这是为什么呢?最近,我们在这里访问时,人们告诉我们,这主要是水的问题没有解决。
这里一年分雨、旱两季,每年六月到九月是雨季,十月到来年五月是旱季。在旱季,几乎滴雨不见,土地干得冒烟,由于缺乏灌溉设施,只好看着河水白白流去。在雨季,几场暴雨一下,由于这里地势低,上边一千多平方公里地区的水横冲直撞而来,平地顿时一片汪洋,连一些农户辛辛苦苦在高处种的一些高秆作物,如高粱、玉米等也统统被淹没了。
为了迅速发展农业生产,打开这座“封着门的粮仓”,尼日尔政府和中国政府于一九七五年签订了一项农业技术合作协定,由中国派遣农业技术组,协助尼日尔人民修建排灌工程,开发哥罗地区。
一九七五年九月,哥罗垦区破土动工。尼、中两国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劳动,顺利地完成了垦区第一阶段全部工程。两国人员在劳动和工作中团结合作,结下了深厚友谊。
去年四月中旬,排除垦区以外高处雨水的主体工程——倒虹吸刚刚开始,就碰到了困难。旱季几个月没下一滴雨,胶泥地硬得象石头,几镐抡下去,也挖不出碗大的坑。这时,雨季已经逼近。如果在五月底以前完不成倒虹吸,垦区以外高处的水就排不出去,垦区就有被淹的危险。为了争取时间,两国人员齐心协力,不畏艰难,经过一个月的奋战,终于在雨季到来之前建成了三十二米长的倒虹吸,保证了其它工程的顺利进行。
去年雨季,雨水特别多。八月连续下了几场暴雨,尼日尔河水猛涨,直接威胁着扬水站的建设。两国人员经常冒着大雨,一边抽水,一边施工。八月七日晚,工地上一片漆黑,咆哮着的尼日尔河水卷起几尺高的浪头,冲击着扬水站前方的拦河坝。尼日尔工人蒙盖拉·穆穆尼和阿卜杜·苏纳一前一后地走着,警惕地守护着工地。
突然,走在前边的穆穆尼惊叫一声:“不好,拦河坝决口了!”苏纳也看清河水正顺着一个洞口往外涌。在这紧急时刻,穆穆尼顺手拿起一把铁锹,一边堵洞,一边催促苏纳赶快回去报告。
中国技术人员闻讯后立即带上工具,向工地跑去。工地邻近的库阿拉德吉村的老村长达维迪奥也立即带领三十多位身强力壮的农民赶到。几十颗火热的心想的是:保住堤坝,保住扬水站。水大浪急冲不垮尼、中人民的坚强意志。他们顽强战斗了近四小时,终于用四百多条装满泥土的麻袋,加固了大堤,排除了险情。
在建设垦区的过程中,两国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坚持自力更生的精神。去年十一月,垦区第一期工程开垦的稻田,已经全部平整完毕。按原计划,田里的水渠排水管应在当地购买。但当时市场上没有水泥管。如果用其他的管代替,花钱很多。为了保证工程进度,同时又节约开支,两国工人决定自己动手制作水泥管,没有机械模型,他们成立了一个设计小组,自己设计,自己制模。经过二十多天的努力,及时作出了四百六十多根管子,满足了工程的需要。一九七六年旱季,他们利用河水浅的机会,冒着酷热到河里捞沙、石,一共拉了一千多方石子,两千多方沙子,节约了三百多万非洲法郎。
两国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一年多来,有三十多名尼日尔工人初步掌握了木工、泥工、钢筋工和机修等技术。一批尼日尔农业技术人员正在成长。
去年十二月十一日,扬水站开闸放水。附近村民和工地上的工人象过节一样,聚集在渠首。当闸门徐徐提起,河水象山泉一样涌出来的时候,整个工地都沸腾起来了。人们随着水头跑啊,跳啊,唱啊。抽水机的轰鸣声,流水的哗哗声,两国朋友的祝贺声,人群的歌声,汇成了一支友谊的乐曲。
十二月十四日下午,尼日尔国家元首孔切亲临垦区参观视察。他在非常仔细地参观和询问了各项水利和垦荒工程之后,热情赞扬两国技术人员和工人取得了积极的成果。陪同视察的尼日尔农村发展部长布拉马·曼加也高兴地说:这项工程的胜利完成,将有助于尼日尔人民自力更生地发展农业生产。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