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罗思鼎要把人们引向何处——评《秦王朝建立过程中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兼论儒法论争的社会基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02-22
第2版()
专栏:

罗思鼎要把人们引向何处
——评《秦王朝建立过程中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兼论儒法论争的社会基础》
海军某部 邵景均
编者按:“四人帮”的写作班子罗思鼎,一九七三年冬季写过一篇《秦王朝建立过程中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多次受到江青的推荐和吹捧。
邵景均同志是一个普通的技术干部,他在一九七四年三月写了《罗思鼎要把人们引向何处?》一文,对罗文进行批判。那犀利的笔锋,象投枪一样,直刺“四人帮”的胸膛。今天,我们把这篇将近三年前写的批判文章,稍加删改,在这里发表。
罗思鼎的《秦王朝建立过程中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兼论儒法论争的社会基础》(载《红旗》一九七三年第十一期,以下简称《斗争》),是一篇名曰批林批孔,实为宣扬唯心史观的坏文章。
我们不是历史学家,手中没有足够的历史资料,不可能对秦王朝建立过程中各个阶级的思想和行动作详尽的分析,对《斗争》说到的历史,也不想妄加评论。但是,对那些形形色色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决不能听之任之,必须给予批判。
是谁建立了中国的统一?
秦王朝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件。在这个大事件中,谁的活动起决定性作用?两千年来剥削阶级的传统回答是:“秦始皇”。
奇怪的是,在今天批林批孔的高潮中,又有人借肯定秦始皇的历史作用之名,大肆宣扬“英雄创世”说。《斗争》的结尾说:秦始皇“是建立和维护中国统一的地主阶级政治家。这就是历史的结论。”看,说得如此肯定,又如此庄重,中国的统一,概出于秦始皇之功。这果真是“历史的结论”吗?不是!
战国时代,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时期。当时,七国的统治者为了各自的利益,连年进行相互掠夺的战争,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广大人民深受其害,迫切要求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摆脱割据混战的局面。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也要求统一。统一中国已经成为当时广大劳动群众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共同愿望。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变革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以奴隶阶级、农民阶级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如果没有奴隶和农民积极参加,地主阶级的斗争怎么会取得胜利?《斗争》这篇文章的副题是“兼论儒法论争的社会基础”,文章开头装腔作势要“弄清从秦孝公到秦始皇这一百五十年间复辟和反复辟斗争的历史及其各个阶级的特点。”但在文章里,这个“社会基础”就是剥削阶级的帝王将相;奴隶阶级、尤其是农民阶级的特点却丝毫不见。反复辟斗争的功绩,都记在了封建帝王将相身上。怎么能够说是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统一”呢?把统一中国的功绩统统归于秦始皇一个人,是对毛主席的“奴隶们创造历史”英明论断的背叛,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反动。这不是什么“历史的结论”,而是颠倒历史!
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秦始皇。马克思主义承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也从来没有否认过英雄的作用。伟大领袖毛主席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领袖秦始皇作过高度评价,称他是厚今薄古的专家,痛斥了从历史上的反动统治阶级到林彪、苏修对秦始皇的攻击。秦始皇顺应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建立和巩固封建制的斗争中,在统一中国的斗争中,有着杰出的贡献。他严重打击奴隶主阶级的复辟活动,实行“焚书坑儒”的革命措施,推行统一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统一的文字,等等,都是有利于统一的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但是秦始皇毕竟是地主阶级的领袖,他所采取的一切政策和措施,归根结底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为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在推翻奴隶制、统一中国的过程中,他和广大人民站在一条战线上。但是一旦奴隶制被推翻,统一的封建国家基本巩固,他和他所代表的地主阶级就会抛开人民,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然而竟有号称共产党员的人,只讲英雄,不讲奴隶,不去歌颂人民群众的丰功伟绩,却狂热鼓吹帝王将相“建立”“中国统一”,并声称“这就是历史的结论”。这不是歪曲历史、抹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动力作用吗?
秦王朝因何而亡?
《斗争》是怎样分析秦王朝的灭亡的呢?它说:“秦王朝是历史上地主阶级建立的第一个王朝。这个剥削阶级在当时刚取得政权不久,由于缺乏统治的经验,激化了它同农民的阶级矛盾。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这里把秦王朝的灭亡归咎于“缺乏统治的经验”!这显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这种观点的实质,就是美化剥削阶级,美化被农民起义推翻的秦王朝统治集团,污蔑农民革命。
说到统治经验,从《斗争》这篇文章来看,秦王朝的统治经验并不“缺乏”,而是十分丰富。秦国从秦孝公、商鞅变法起,建立封建制,到秦始皇,整整是七代国君,一百五十余年。地主阶级在这么长的时间内,经历了那么多“激烈的变法与反变法、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可以说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统治经验。否则,便不会多次粉碎强大的奴隶主阶级的复辟阴谋。秦始皇执政后的一系列活动,更说明秦王朝统治集团的统治经验是丰富的。《斗争》也说:“其一,铲除以吕不韦为首的集团,保证了统一战争的胜利和秦王朝的建立;其二,实行‘焚书坑儒’的革命措施,巩固了地主阶级政权”。说以秦始皇为中心的统治集团“缺乏统治的经验”,岂不是对秦始皇的贬低?岂不贻笑大方?其实,所谓“缺乏统治的经验”,无非是为被农民革命推翻的秦王朝唱一首招魂曲罢了!
秦王朝不是亡于“缺乏统治的经验”,也不是亡于封建制。封建制代替奴隶制是人类社会一大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当封建制度得到巩固后,地主阶级和奴隶主阶级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这时,秦始皇及秦二世便更加暴露出剥削阶级代表人物骄奢淫逸的本性,加紧剥削和奴役人民,搞得怨声载道。秦王朝的专政对象已经由奴隶主阶级转向广大人民,使秦王朝统治集团同农民的矛盾日益激化。“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秦王朝如此短命,其直接原因只能从它对人民的剥削压迫太残酷去说明,此外还能有什么理由呢?
有的人总企图避开秦王朝统治集团的剥削阶级本性,避开它对人民的反动暴力,去谈秦的灭亡。结果当然只能是对秦王朝灭亡的惋惜、同情和对农民革命的污蔑、咒骂。《斗争》乞灵于“缺乏统治的经验”来自圆其说。然而其说“圆”不了,免不了前后矛盾,破绽百出。无数事实证明,用反马克思主义的唯心史观去解释历史现象,总是显得那么蹩脚、荒唐。尽管有时表面气势汹汹,但是一旦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望远镜、显微镜去观察,便暴露出其色厉内荏的本质,经不起问几个“为什么”。这也说明,不管打着什么旗号的唯心史观,都是要破产的。
《斗争》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我们尊重自己的历史。但这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我们批判儒家反动思想,不等于我们是地主阶级的政治派别——法家,而是要反对倒退,坚持继续革命。我们肯定秦始皇的进步作用,更不等于我们就是地主阶级的帝王,而是要厚今薄古,打击妄图复辟的反动派。我们需要总结历史经验,古为今用,但是我们不能跪倒在历史脚下。无产阶级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阶级,在无产阶级面前,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不过是一抔黄土。“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斗争》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孤立的事件。尤其在当前批林批孔深入进行,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十分尖锐的条件下,它鲜明地代表一种反动的政治倾向。
我们同林彪反党集团的根本分歧之一,就是奴隶们创造历史还是“英雄和奴隶共同创造历史”即“英雄创造历史”的问题。斗争的结果,林彪的反动谬论被抛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今天,《斗争》又把“英雄创造历史”从垃圾堆里翻出来,公然把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时期的人民革命史篡改为英雄活动史、帝王将相史。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使阶级敌人遭到了无比的灾难,因此受到敌人的百般诋毁。《斗争》的出现,就是修正主义思想和路线的一种反映。其要害,是否定我们对林彪和一切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否定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成果,阴谋推行没有林彪的林彪修正主义路线,复辟资本主义。我们要搞马克思主义、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伟大成果,难道对《斗争》这样的文章不应该加以批判吗?难道还允许它宣扬的毒素夹杂在批林批孔的洪流中来毒害我们吗?有错误就要批判,有毒草就要铲除,这历来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战斗风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