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7阅读
  • 0回复

永远同工农民众相结合——故事影片《大浪淘沙》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04-03
第4版()
专栏:

永远同工农民众相结合
——故事影片《大浪淘沙》观后
北京市东城区业余文艺评论组
故事影片《大浪淘沙》把我们带回到一九二五至一九二七年的动荡岁月。当时,一方面帝国主义、反动军阀、封建势力相互勾结,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一方面由于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带来了希望和光明。一九二四年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国民党左翼,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国共合作,成立了广东革命政府,造成了大革命蓬勃发展的局面。
“大江东去浪淘沙”。无数知识青年被卷进了这历史漩涡,他们在思考着、斗争着,选择各自的生活道路。是溶进这滚滚的洪流向前奔跑,还是被这洪流所荡涤淘汰?这是历史对青年人的严峻考验。历史证明,他们中的许多人,象影片里的靳恭绶、顾达明、谢辉、刘芬等,在党的领导教育下,经过阶级斗争的考验和锻炼,懂得了马克思主义,在政治上逐步地成熟起来,并决心投身到工农民众当中去,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奋斗终生。这是青年运动的主流。然而,青年从来就是划分为阶级的。鲁迅先生早就讲过:“我在广东,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影片中的余宏奎就是这助官捕人的一个角色。这个只是因为不满封建家庭包办婚姻而出走的浪荡公子,他的“革命”不过是为了升官发财、出人头地,在右派“导师”薛健白的教唆下,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名利思想不断地膨胀起来,终于滚进了反革命的泥坑,被革命洪流所淘汰。当然,也有那么一些人在斗争中经不住困难的考验,而成了逃兵,如影片中的杨如宽。对于这种人,鲁迅先生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激烈得快的,也平和得快,甚至于也颓废得快。”伟大领袖毛主席在总结“五四”运动以来青年运动的方向时指出:“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影片《大浪淘沙》正是在比较广阔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比较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地描述了这几个青年人所抉择的不同道路和归宿,形象地讴歌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真理。所以,影片对今天的广大革命青年坚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正确道路,深入批判“四人帮”腐蚀、毒害青年的滔天罪行,把毛主席亲手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进行到底,仍然具有教育意义。
影片《大浪淘沙》在艺术上也是比较好的,这主要表现在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革命的现实主义要求:“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这样的典型人物必须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靳恭绶的典型性格正是同他所处的历史环境相一致的。影片没有离开生活的真实把他任意拔高成一个一贯正确的“超人”,而是真实地描写了他在党的教育培养下,在阶级斗争的风浪中逐步成长的过程。这个对地主阶级有着血海深仇的青年,开始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是那样质朴、憨厚,又不免有点幼稚和天真。但随着故事的发展,靳恭绶不断成熟起来了,在血与火的锻炼下,这个自发地反强暴的倔强青年,终于成长为一个为实现共产主义而自觉地进行斗争的革命战士,最后和农民自卫军一起参加了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谢辉开始时尽管恪守着
“好好念书,爱祖国、为人正直、信仰真理”的信条,但是反动派的暴行,革命同志的鲜血,终于撕下了那些高唱“以仁爱之心待人”的魔鬼的假面。当我们看到在影片结尾时,谢辉在大庙里义正词严地怒斥余宏奎,并怒不可遏地狠抽了余宏奎一记响亮的耳光时,我们不禁从内心发出会心的赞美。赵锦章作为一个党的领导人,影片不仅表现了他坚持党的正确路线,同国民党右派、同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革命精神,同时也着意表现了他善于启发和诱导青年走毛主席指引的革命道路的可贵品质,从而给人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当然,影片还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如对于这一历史时期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指引下在广大农村蓬勃兴起的农民运动,表现得还嫌简单,这就不能不影响人物刻画的深度和主题的揭示。再如影片的结构注意了这一历史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有时就忽略了故事情节的连贯和人物性格发展的脉络。(附图片)
赵锦章遭到薛健白、余宏奎的暗算,临死前,要靳恭绶、顾达明去找党组织,揭发反动派的阴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