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缝补厂精神”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04-06
第4版()
专栏:

“缝补厂精神”赞
“我们干一辈子革命,就要艰苦奋斗一辈子。”——大庆缝补厂工人的话
在大庆,人人在学习“缝补厂精神”。
全国各地前往大庆参观的人,人人赞颂着“缝补厂精神”。
大庆缝补厂,从石油会战初期在一个破牛棚里创业到今天,始终牢记毛主席关于“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的教导,艰苦奋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富日子当穷日子过,从点点滴滴做起,勤俭节约蔚然成风。
一九六○年十二月以来,这个厂发扬我国劳动人民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本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精神,把“一拆一手油,一抖一身灰”的旧工服收回来,翻新补旧,为油田广大职工做出了各种劳保用品三百五十多万件,节约棉布九十二万多米,棉花九十一万多斤,钮扣二百多万个,折合资金三百五十多万元。
“缝补厂精神”,是我们党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继承和发扬。
人民的血汗不能随便扔掉
缝补厂坚持走艰苦奋斗的道路,为毛主席亲手树立、周总理精心培育的大庆红旗增添了光彩。林彪和“四人帮”为了反大庆、砍红旗,指使所谓“战斗队”、“调查组”窜到缝补厂,破口大骂缝补厂是“黑厂子”,诬蔑工人们修旧利废、勤俭办厂是“得不偿失”,“专为招摇撞骗”的,想一棍子把缝补厂打下去。工人们摆出大量事实,理直气壮地和这些家伙辩论,旗帜鲜明地宣传毛主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伟大方针,痛斥了那帮坏家伙反毛泽东思想的无耻谰言。
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严峻斗争,教育了全厂的干部和群众,使大家进一步懂得了毛主席指引的勤俭办厂的方向永远不能变,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不能丢。工人们把自己手中的一针一线,同整个大庆石油会战联系起来,同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联系起来,工作越做越细,精神境界越来越高。
缝纫机用油,这在有些人看来,也许不过是大庆油田的“沧海之一粟”吧。但是,缝补厂的工人却“抠”得很。大家说,我们只能为人民多出油、出好油,而不能随便浪费一滴油。家属工刘素珍,经常把八、九个油壶底子倒在一起使。她说:“我们要身居油田,惜油如金,把点滴节约作为贯彻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大事来办。”
“一针一线也不能浪费。”这是缝补厂工人们的话。缝补厂加工一套棉工服,需要留出五十二个连接线头。工人们说,留线头,这是“合理的消耗”,但这当中有“不合理的浪费”,如果每个线头少留一寸,每件棉工作服就能节约一点七米长的线。于是,他们在加工各种劳保用品时,尽量减少长线头。有时偶然出现了长线头,就一根一根地揪下来收好,交给钉钮扣的同志用。
缝补厂加工的棉工服上,每道线趟上粘有一点棉花绒,过去都用笤帚扫掉了。陈志训、张祝三等几位老师傅看到后很心疼。他们说:“每一丝棉花都是人民用血汗创造出来的财富,我们可不能随便扔掉。”于是,他们拣废料,研究制作出一台扫棉机,把不起眼的棉花绒积攒起来。一天扫下三两多棉花,积少成多,三年来一共扫下三百多斤棉花,够加工一千多副棉手套。
大庆的工人说,“在咱们大庆,大家都懂得自己做的工作是为革命。扫地的把地扫好了,是为革命;烧茶炉的把水烧开了,又省煤,也是为革命。一个人懂得了这个道理,不管做啥,浑身都是劲。”一支蜡笔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他们的这种精神。
负责往衣服上划号的同志,手里唯一的工具是一支小蜡笔。起初,领来的蜡笔有小拇指那么粗,写字不方便,大家就用刀削,结果浪费了三分之一。同志们说,削掉一点蜡笔虽然不值几文钱,但这不符合毛主席“勤俭建国”的方针。大家一合计,把蜡笔放在炉子上加温、搓长,延长了使用时间。最后剩下的蜡笔头,又集中起来,熔化后再捏成蜡笔用,就这样,一支小小的蜡笔,做到了用光用净,不浪费国家一分钱。
这一滴油,一寸线,一丝棉花绒,一根蜡笔头,滴滴、寸寸、丝丝、根根,都反映了缝补厂工人对毛主席的教导照着办,同“四人帮”的谬论顶着干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能力就强;有了这种精神,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难道还有什么困难不可战胜吗?
节约没有顶
大庆缝补厂的工人们说:我们缝补工人就是要千方百计为石油会战服务,革命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在努力搞好厂里工作的同时,他们抽出人员,组成缝补小分队,带上缝纫机、洗衣盆、针线、旧布、棉花和修鞋工具,深入到千里油田的钻井队、施工现场和职工宿舍,给工人们洗脏衣,补工服,修鞋子,絮棉被,把党的温暖送到工人群众中间。
他们看到钻井工人在高高的井架上顶风冒雪打井,穿皮大衣不方便,穿棉衣又冷,心上象压了一块石头,感到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回厂后就把过去收回来一时还没有派上用场的破皮帽子上的皮子拆下来,拼拼凑凑,做成一万七千多件既暖和又轻便的皮背心,送到井队和施工现场。
一件旧雨衣,在他们手里也做出了许多“文章”。拆开洗净之后,他们拣大块的雨衣布,为装卸工人和建筑工人做成围裙、防尘帽。他们发现防腐工人戴的手套很容易被油污浸透,电焊工人的鞋面容易被焊花烧坏,就把小块的做成防腐工人的专用手套和电焊工人特需的鞋盖。前线工人长年在野外,缝缝补补不方便,他们又把剩下的雨衣边角废料,做成一个个针线包,装上针线钮扣,送到工人手里。
过去,缝补厂有的工人曾经认为,他们的节约已经够劲,再节约没有多大油水了。斗争的实践,改变了他们的这种看法。现在,“心中有勤俭,手下无废物,潜力挖不尽,节约没有顶”,成了缝补厂工人常说的一句话。
要继续艰苦奋斗
共产党员鄢长松,是缝补厂的创建人之一。十七年前,他与另外两名转业战士和五名职工家属一起,在两栋四面透风的破牛棚里,办起了一个缝补小组——这就是大庆缝补厂的前身。当时,他们用两口大锅当设备,没有洗衣盆就用牛槽子代替;缺少补丁布就背起麻袋到处拣破烂;没有针线和剪刀就从家里拿……他激动地回忆起艰苦创业的年代,然后意味深长地说:今天,大庆发展了,我们缝补厂发展了,但我们要永远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条件好了不忘艰苦奋斗,物资多了不忘勤俭节约。
一九七一年进厂的刘凤,是缝补厂表现很好的一个青年家属工。她说:六十年代大庆石油会战我没有赶上参加,现在我要在缝缝补补的岗位上献出自己的青春,艰苦奋斗一辈子,为毛主席亲自树立、周总理精心培育、华主席倍加爱护的大庆红旗添彩争光,让大庆红旗永远高高飘扬。
据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