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把根“扎”在哪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06-16
第3版()
专栏:

把根“扎”在哪里?
靳军 范岩
一九五七年四月,国民党特务分子张春桥写了一篇文章:《把根扎深一些》。这是写给一位作家的信。这位作家响应党的号召,已经带着户口转移证离开了上海,到农村去安家落户了。任何一个拥护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同志,对于这位作家的行动与决心,都会支持和称赞。但是,一贯以“正确路线的代表”自居的张春桥,却在言不由衷地说了一通“祖国大地,海阔天空,任君选择”之后,还是忍不住对这位作家说出了他真正要说的话:“把根扎在上海吧。”接着就摆出了所谓的理由。
理由之一是:“上海太重要了”,“一个作家如果不了解上海,他就很难了解中国社会”。“写工农兵,不熟悉工农兵的敌人和朋友也是不够的”。
理由之二是,上海“太丰富了,五湖四海,三教九流,‘要啥有啥’”。甚至说,如果在农村呆长了,会使“生活太狭窄”。
那么,张春桥要这位作家“扎根上海”,是要他熟悉那些有着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上海工人阶级吗?否!张春桥在文章里,虽然也不得不提了一下上海“有那些参加过历次轰轰烈烈革命斗争的老工人”。但在他的眼里,工人是不了解上海的,不过是愚昧的
“群氓”而已。他认为,只有那些资本家,
“那些曾经横行一时的海上闻人”,那些提篮桥监狱里关着的“大人物”、“刽子手”,才真正“熟悉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全部过程”,才真正熟悉上海。因此一个作家,“如果想写表现近代中国革命的巨大史诗,不熟悉这些人是不行的”。在这里,这位一贯善于伪装的国民党特务,又一次顽强地表现了他那反动的阶级本性。马克思说过:“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产阶级的本质决定了它不可能承认这个血淋淋的事实。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如果把根“扎”在这个阶级之中,怎能真正了解中国社会呢?怎能写出表现“近代中国革命的巨大史诗”呢?我们说,作家要搞创作,的确要象毛主席教导的那样,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但是,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真正为工农兵的文艺,真正无产阶级的文艺。张春桥所谓的那种“扎根上海”,恰恰是离开转变立足点这个根本问题,空谈“熟悉各式各样的人”,这就必然要把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引入邪路。前车之鉴,是不乏其例的。有的作者,不就走过张春桥鼓吹的道路,一头扎进资本家当中“体验生活”,和他们称兄道弟,交友攀亲,甚至要在大资本家的公馆里搭个床铺,住上一个时候吗?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当然只能是丑化工人阶级,美化资产阶级的毒草。张春桥所谓“扎根上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反动口号,它是同毛主席提出的文艺工作者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背道而驰的。
张春桥在一九五七年提出这个“扎根上海”的反动口号,既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孤立的。一九五六年,他就在一篇文章里鼓吹文艺工作者应该重新在“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联系的过程中,寻找最适当的前进道路。”众所周知,这个“联系论”并非张春桥自己的发明,而是捡的赫鲁晓夫的唾余。赫鲁晓夫鼓吹的这个“联系”一下的道路,同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的,与工农兵相结合,在群众的火热斗争中,改造世界观,做工农兵的知心人的革命道路是根本对立的。可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自诩的张春桥,却十分仇视毛主席指出的这条光明大道,而醉心于贩卖赫鲁晓夫的修正主义黑货。在张春桥眼里,这个修正主义头子的洋大人才是他“时刻思念着的人”、“尊敬的领袖”。一九五七年,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号召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农兵,改造世界观。就在一个月之后,张春桥竟明目张胆地提出了“扎根上海”的反动口号。这既是他追随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继续,也是他配合国内文艺界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直接对抗毛主席的指示,向党向社会主义发射的一支毒箭!
张春桥极力鼓吹“扎根上海”,就是企图让文艺工作者“扎”根于资产阶级之中,成为他们复辟资本主义的工具。近十年来,“四人帮”在文艺界疯狂推行反革命的修正主义文艺路线,任意扩大资产阶级法权,把文艺工作者关在高楼深院,不让他们去接近工农兵,甚至把深入工农兵当作一种惩罚人的手段。这一切,都是张春桥五十年代反动主张的延续,是为他们一己一帮的利益服务的。然而,历史是无情的,他们的累累罪行,不管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都逃脱不了革命人民的审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