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气死龙王斗倒天 大旱之年夺高产 鲁西南人民落实抓纲治国战略决策,奋战干旱,夺得小麦大丰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06-27
第1版()
专栏:

气死龙王斗倒天 大旱之年夺高产
鲁西南人民落实抓纲治国战略决策,奋战干旱,夺得小麦大丰收
在英明领袖华主席抓纲治国战略决策指引下,地处鲁西南的济宁地区人民,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打了一场千军万马抗干旱,千村万队保麦收的人民战争,夺得了小麦大丰收。
在山东省委领导下,济宁地区认真学大寨,抓革命、促生产,小麦生产近年来连续迈大步。一九七五年亩产达二百五十斤,较上一年增产两成。今年,在去年亩产增百斤、总产增四成的基础上,亩产又增长二十斤以上,总产增加一亿斤左右。全区一季跨《纲要》的公社,过“长江”、闯千斤的大队,大批涌现。种麦九十万亩的滕县,大面积平衡增产,亩产接近五百斤。
今年济宁地区为什么能打这么一个大胜仗?
济宁地区东部群山连绵,土质瘠薄,西部滨湖涝洼,盐碱为害,历史上是一个易涝怕旱、多灾低产的地区。
解放以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这里兴办了一批水利工程,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但是,由于刘少奇、林彪、“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破坏,生产条件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直到一九七四年,小麦亩产停留在二百斤上下。
从去年八月到今年五月十二日,这里持续大旱九个月,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没有,历史所罕见。平原地下水位普遍下降二至三米,十一条骨干河道全部断流,山区一千九百零四个库塘全部干涸,八座大中型水库蓄水量仅有常年的百分之四。严重的干旱,给小麦生长造成极大威胁。
这个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并不高,集体积累薄弱,农用资金缺乏。由于“四人帮”干扰破坏,今年小麦化肥施用量低于去年。
济宁地区大灾之年夺得大丰收,这是一个创举。它充分显示了:华主席的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变为广大群众的实际行动,就会成为强大的物质力量。鲁西南抗旱大捷,是抓纲治国速见成效的一个范例。
济宁地区大灾之年大丰收,最基本的原因,就是紧紧抓住了阶级斗争这个纲,彻底清算“四人帮”“三搞一篡”“三反一砍”的罪行,分清路线是非,提高阶级觉悟,为大治快上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事实证明,那里对“四人帮”揭得深、批得透,那里就局面大开,人心大振,抗旱成绩显著。曲阜县就是一例。这个县追随“四人帮”篡党夺权的一个急先锋,一九七四年到北京参加“四人帮”授意召开的批孔座谈会回来,秉承其主子的旨意,上窜下跳,煽风点火,把矛头指向各级党委,妄图乱中夺权。他叫嚣什么:“我两肋窝都装满了炮弹,打完县委打地委,打完地委打省
委。”搞得革命无人抓,生产无人管,严重挫伤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给革命和生产造成巨大
损失。
打倒“四人帮”,揪出了那个急先锋,深受其害的曲阜人民扬眉吐气,口诛笔伐批“四害”,团结战斗抗干旱,出现了大治快上的新局面。今年这个县四十三万亩小麦,平均亩产近四百斤,比一九七五年增一百六十斤,比特大丰收的去年又增一成。济宁地区到处都是这样,甩开膀子干社会主义。人们深有感触地说:“过去‘四害’横行时,抓生产好象虎口拔牙,提心吊胆;现在批了‘四人帮’,抓生产就象武松打虎,浑身是劲。”
济宁地区大灾之年大丰收,还因为这里的人们对待困难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全区人民以大寨人为榜样,天大旱,人大干,有条件要夺取丰收,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夺取丰收。
英雄王杰的家乡金乡县人民,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把一切困难踩在脚下。他们集中力量打了挖河引水、打井建站、渠系配套三个硬仗。抗旱八个多月,扩大水浇地十万亩,使五十一万亩小麦全部浇上了水。
滕县人民坚信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千方百计扩大水源。他们井中掏井,河底挖塘,打坝截潜,多机提水,群井汇流,并流远浇,大打水利之仗。在旱情最为严重时,肩挑车拉,硬是拉干挑净了二百个小型库塘,一千多眼井,二千七百个坑塘,为全县九十万亩小麦大面积平衡增产创造了条件。
泗水县的贺庄水库,一九七○年兴建以来,一直未能配套。今年,泗水人民知难而进,土法上马,坚持苦干,万名水利大军奋战五个月,续建了六十里的引水干渠,扩大水浇地三万五千亩。
干旱是坏事,但敢于同它斗争,就又可以把它变成好事:它激发了人们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的斗志。大旱九个月,全地区人民大干九个月,投入一亿多个工日,兴办了七千多项水利项目,扩大和改善灌溉面积八十万亩。不仅基本保证了五百多万亩麦田用水,而且对抗旱春播发挥了显著效益。
持续干旱加低温冻害,使小麦苗情一度极不正常,三类苗占小麦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广大干部群众没有被这么多困难吓倒,千方百计在麦田管理上狠下功夫。全区组织起三万多个麦田管理专业队,每个田块都有专人负责管理。鱼台县的三十多万亩稻茬麦,早冷冻死一部分,灭茬埋住一部分,盖肥压了一部分,浇水淤伤一部分,小麦返青前,地里基本不见苗。鱼台人民不灰心、不气馁,打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清棵扒苗”麦田管理仗。他们豪迈地提出:有苗扒苗,没苗扒根,棵苗必争,“九死一生”也要保丰收。这个仅有三十万人口的县,出动十二万人救苗。他们手扒破了不叫苦,腿蹲肿了坚持干,一颗红心两只铁手,硬是把麦苗一棵一棵地扒出来,全县扒苗二十七万亩。全地区清棵面积达三百万亩。广大干部群众就是这样用冲天干劲、辛勤劳动,实践了他们的战斗誓言:“苗情好,苗情差,高产低产人当家”。
上述片断,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群众的无限创造力,济宁地区人民“气死龙王斗倒天,滴雨不下夺高产”的英雄气概。这正是济宁地区战灾害、夺丰收的决定性条件。
济宁地区大灾之年大丰收,还因为这里的领导干部有一个革命化的作风。他们把抗旱保麦的战场,作为检验各级领导班子革命化的考场,始终战斗在第一线。全地区一百五十名坚持工作的县委常委以上领导干部,有一百零八人长期战斗在基层。县以上领导机关提出“三人工作一人干,抽出两人去抗旱”。精简机构,合署办公,组织大批干部投入抗旱前沿阵地。各级领导亲临前线象指挥作战那样指挥抗旱斗争。他们胸有全局,统筹规划,长计划,短安排,及时确定任务,提出具体要求,集中力量,突破重点,一个战役一个战役来打。
小麦返青前,由于严重干旱、低温、苗情差,部分群众对夺取小麦丰收缺乏信心,只想保去年水平,不敢创更高纪录。为扫除这些思想障碍,地委组织干部、老农、技术人员三结合小组,认真考察旱情,分析苗情,了解群情。他们先后在曲阜、滕县、汶上召开了三次现场会议,及时总结推广了一批典型经验,进一步坚定大家抗旱夺丰收的信心。
济宁地委把干部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在抗旱斗争中,大多数领导干部,确实做到蹲下来,靠上去,带头干,领着上,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曲阜县委的四名书记、两名常委,带领千余名干部、工人,每天行程七八十里,给旱情重、水源缺的山区拉车送水。滕县县委组织几百名机关干部,由县委书记亲自带队,肩挑清水,身淌汗水,爬六十度的山坡,攀登一千七百米,把水一桶一桶送上海拔五百米高处,浇进曹山顶大队的“望天田”。泗水县泉林公社曹家庄大队,正当浇小麦返青水时,五十八岁的老支书脖子上生疮。在这关键时刻,他以无产阶级的硬骨头精神,忍着巨痛,一个多月扁担不离肩,硬是带领社员挑干了五口坑塘、一眼井,浇地七十亩。
遍看抗旱前线,那里困难大,那里就有干部带头干。干部迎着困难上,焕发人民回天力。广大群众赞扬:“有这样的领导带领我们抗旱,没有战不胜的困难,没有斗不倒的老天!”这正是济宁地区战灾害、夺丰收的重要保证。
鲁西南抗旱大捷有力地说明,只要认真贯彻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调动起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就能把被“四人帮”干扰破坏所耽误的时间,造成的损失,很快地夺回来、补上去;就完全能够实现华主席提出的“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的战斗号召;就能够大大加快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步伐。
本报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