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一方面,另一方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06-28
第3版()
专栏:

“一方面,另一方面”
瞿夹明
“四人帮”大搞形而上学、片面性。在政治与业务、红与专这些矛盾中,他们不许谈经济,谈业务。工厂、企业要抓生产,他们说是什么“唯生产力论”;学校要教知识,他们说是“智育第一”;科技单位要钻研科学,他们说是“白专道路”。群众对他们这套做法,非常反感。一九七五年,在中央领导同志主持下,制定了几个文件,反对形而上学,强调要全面看问题,指出:一方面不能忽视政治,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经济。
“四人帮”疯狂反扑。他们从列宁《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错误》一文中找到一句话:“‘又是这个,又是那个’,‘一方面,另一方面’——这就是布哈林在理论上的立场。这就是折中主义。”他们就振振有词地说,谁要是反对他们搞形而上学,谁就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布哈林的折中主义”。一九七六年,他们写了不少文章,大反“折中主义”,把“折中主义”当作所谓“翻案风的哲学理论”来批。
人们感到非常诧异。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早就指出:“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问题。例如:只了解中国一方、不了解日本一方,只了解共产党一方、不了解国民党一方,……”毛主席列举了许多的矛盾方面以后,总结说:“一句话,不了解矛盾各方的特点。这就叫做片面地看问题。或者叫做只看见局部,不看见全体,只看见树木,不看见森林。”明明是辩证法,怎么经“四人帮”一摆弄,就变成“折中主义”了呢?
读读列宁的原文,就可以看出“四人帮”的一贯手法:他们总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抽取个别词句,为我所用,把革命导师完整的思想,加以篡改和歪曲。列宁的这段原话是这样说的:布哈林“所犯的错误的理论实质,就在于他用折中主义偷换了政治和经济之间的辩证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所教导我们的)。‘又是这个,又是那个’,‘一方面,另一方面’——这就是布哈林在理论上的立场。这就是折中主义。辩证法要求从相互关系的具体的发展中来全面地估计这种关系,而不是东抽一点,西抽一点。”(《列宁选集》第4卷第449页)很明显,列宁批判布哈林的折中主义,并不在于布哈林既谈了政治,又谈了经济;恰恰相反,列宁是批判布哈林不是全面地估计政治和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而是东抽一点,西抽一点,这才是折中主义。
接下去,列宁用了好几页篇幅,并且用了通俗的例子,说明布哈林的折中主义。
那时围绕工会问题的争论,列宁主张工会是共产主义的学校,托洛茨基主张工会是管理生产的行政机关。而布哈林却要在列宁和托洛茨基提出的两种根本相反的主张之间搞调和折中。布哈林派提出的提纲中说:“一方面,工会是共产主义的学校……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经济机关和整个国家政权机关的一个组成部门……”。布哈林说:“我看不出有任何逻辑上的根据,可以证明第一个不正确或第二个不正确,因为这两个原理都是对的,把这两个原理结合起来,也是对的。”原来,所谓“一方面,另一方面”的折中主义,列宁指的是这么一回事。这和“四人帮”所谓的“折中主义”,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布哈林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玻璃杯,这个人说它是玻璃圆筒,那个人说它是饮具,两个人都是对的,谁也没有错。列宁接过布哈林举的这个例子,通俗地说明辩证法和折中主义的区别。
是的,玻璃杯既是一个玻璃圆筒,又是一个饮具。这从形式逻辑来讲是无可争辩的。但是,辩证逻辑不能以此为满足。辩证法要求对事物进行具体分析。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拿玻璃杯来说,如果要把它当作饮具来使用,那末,它是圆的或是方的,是玻璃的或是陶瓷的,都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它底上不要有洞,不然,它就不能作为饮具。如果我要一个玻璃杯不是为了喝水,而是用来压纸,那末,它底下即使有洞,也还是可以用的。
辩证法要求我们进行这样具体的分析,才能确定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错误,以及它为什么是错的。就工会问题来说,工会本来是党、国家和广大工人群众之间的“联系”。工会只有作为一个学校,采用说服教育的方法,才能把广大工人群众很好地团结在党和国家的周围,才能起到联系的作用。如果象托洛茨基所主张的,工会是管理生产的行政机关,对工人群众采用行政的方法,那就只能引起工人群众的不满,不但割断了这个联系,而且会分裂党、工会和工人阶级。因此,列宁指出:“托洛茨基的纲领是:尽管玻璃杯没有底,但玻璃杯还是一种饮具”。(同上书第459页)
什么是“四人帮”的纲领呢?他们的纲领就是:尽管工厂不生产,但它还是一种工厂;尽管学校不传授知识,但它还是一种学校;尽管科研机关不进行科学研究,但它还是一种科研机关。这不是和托洛茨基一样荒唐可笑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