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胸怀凌云志 猛攻科学关——记为大面积油菜高产作出贡献的油菜专家赖洪德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07-08
第2版()
专栏:

胸怀凌云志 猛攻科学关
——记为大面积油菜高产作出贡献的油菜专家赖洪德的事迹
夏收季节,我们来到四川省油菜主要产地川西平原。今年,这里一百多万亩油菜又获丰收,总产和单产都比去年增加。在新都县马家公社,我们访问了对发展油菜生产作出重要贡献的油菜专家赖洪德。他兴奋地告诉我们,打倒“四人帮”后,他领导的科研组劲头可大了,今年这一季油菜生产中新搞了十多个科研项目,有的已经初见成效。科研组采用新品种、新技术种植的大面积油菜试验田,亩产都创造了新纪录。
赖洪德是马家公社的贫农社员,现在担任第六大队的党支部书记和科研组长。十多年来,他坚持科研活动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大面积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他就主攻什么问题,努力探索油菜高产途径,有了成果就及时拿到大田中去检验、总结、提高。他的科研活动,促进了全公社、全县油菜生产的发展,对川西平原的油菜生产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群众亲切地叫他油菜专家。
赖洪德的科研活动是从培育油菜新品种开始的。
早在土地改革后不久,翻身做了主人的赖洪德一心要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贡献力量,便着手培育油菜新品种。由于当时单枪匹马,力量薄弱,连搞几年都失败了。后来,他学习了毛主席关于“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的教导,总结了前几年单枪匹马无成效的教训,搞科研的劲头更大了。他串连了几个队干部、老贫农和回乡知识青年成立了科研组,抓住当地主要作物油菜、水稻争土地、争劳力、争季节等矛盾,决定首先加以解决,力争油粮双丰收。
矛盾怎样解决?大家认为培育一种早熟、高产的油菜新品种是一条门路。这样,既可以为水稻生长腾出较多的时间,又可以提高油菜产量。赖洪德对当地的和引进的各个油菜品种进行了具体分析,发现“川油二号”、“川农长角”、“新都大粒”三个品种产量较高,但植株高大易倒伏,生长期长影响水稻插秧;另一个名叫“矮架早”的品种,生长期短,成熟早,植株矮能抗倒伏,但粒小,产量低。为此,他们采用前三个品种的混合花粉作父本,“矮架早”作母本,取长补短,进行杂交试验。
阳春三月菜花开,枝头上蜂飞蝶舞,赖洪德带领科研组成员在田间选株插牌,为杂交授粉做好准备。开始,大家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把赖洪德也难住了。
“菜花几时绽开?”
“花粉几时成熟?”
“蜂来蝶往,是不是已经授了粉?”
……
赖洪德想,科学是个严肃的问题,不能有半点马虎,更不能蛮干,一定要掌握它的规律。他请教专业农技人员,翻阅技术书籍,并努力在实践中去寻找答案。他每天从早到晚守在选定的植株旁,仔细观察油菜开花、授粉的情况,每天花开了几朵,几时开,几时谢,都详细记下来,作为搞科研的依据。他顶烈日、沐露水,废寝忘食,经过对整个花期的观察,终于摸清了当地菜花一般都在上午九、十点钟开放,开一会儿花粉就成熟了,雄蕊便自动授粉。因此,人工授粉的时间一定要掌握好。早了,花粉没有成熟;迟了,雄蕊已自动授过粉,再搞人工授粉就无效了。为了防止蜂蝶等外界的干扰,他们就精心地用纸袋把花套起来。
人工授粉是个细致活。他们为了给生产队节省开支,用竹片代替不锈钢夹子,用毛笔代替授粉器。他们弯着腰,抬着手,目不转睛地连续干两、三个小时,才授三、四朵。科研组有的成员性子急,不耐烦,开始人工授粉的第二天,索性就打了退堂鼓,不干了。
这件事,使赖洪德意识到育种必先育人。他向科研组成员讲了当地一位贫农的故事。这位贫农姓张,外号叫“张搬家”,对选育种子很有一套。解放前,他每年都要搞单穗选育,产量特别高。但高产并没有给这位贫农带来丝毫好处,相反,地主却趁机加租,交不起租就夺佃赶走。他先后被夺佃十多次,也搬了十多次家,最后贫病交迫,含恨而死。赖洪德语重心长地对科研组的成员说,现在毛主席提倡科学实验,号召我们科学种田,我们一定要做出成绩来,为毛主席争气,为中国人民争光。
赖洪德带领科研组经过多年的辛勤劳动,一九六九年终于培育成功了早熟、高产的油菜新品种“丰收四号”。在大面积种植中,它比本地原来的“当家品种”产量高二成以上,成熟期早十天到半月,有效地促进了油粮双高产。这个新品种很快就在川西平原上推开了,后来又被河南、陕西、湖北、福建等十多个省引进。赖洪德所在的第八生产队,在成立科研组前的一九六二年,粮食平均亩产七百零三斤,油菜平均亩产四十斤;在培育成功和普遍推广了油菜新品种以后,全队粮食平均亩产连年都在二千斤以上,油菜平均亩产四百斤以上。
科学的道路无穷无尽。赖洪德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当“丰收四号”刚开始推广的时候,他已经在考虑另一个提高油菜产量的科研项目了,这就是“结荚满尖”问题。
油菜顶端一两寸不结荚,在有关植物栽培的书籍上,被认为是自然的正常现象。赖洪德想,如果能够让它“结荚满尖”,不是能够有效地提高单产吗?赖洪德把这个想法提出来同科研组商量,大家都赞成打这场攻“尖”战。他们作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的具体分析,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应该是在田间管理上做文章。科研组一位老贫农回忆说:“解放前我做穷庄稼,肥料不多,积一点施一点,油菜开花了还在往田里上肥,结果产量比别人高,连植株上半部的荚子也都比较饱满。”这个情况对大家很有启发。于是,他们打破了当地油菜封行后停止施肥的常规,用科学方法巧施花期肥,使油菜在长达六十多天的分枝、开花、结荚、壮籽过程中,始终有充足的养料供应,顺利地解决了“结荚满尖”问题。这样,每亩油菜在同等条件下就增加了二、三十斤产量。
随着生产的发展,当地的三熟制面积迅速扩大,一部分油菜田的前茬作物由中稻变成了晚稻,油菜移栽的时间被推迟了。这又给赖洪德和他领导的科研组提出了一个新课题:迟栽油菜能不能高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赖洪德带领科研组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他们把油菜的育苗期由三十多天延长到五、六十天,在苗床管理上,想了许多科学的蹲苗办法,防止老化。这样做的结果,把大田生长期缩短了,为迟栽油菜弥补了时间上的损失。他们根据农谚说的“万枝枝不如千秆秆”的道理,提高密植程度,每亩多栽一千到二千窝。这样,迟栽油菜虽然分枝减产,但主秆增多,结荚数量得到了保证。他们还针对迟栽油菜“冬发不足,春发不旺”的通病,在田间管理上狠下功夫,对底肥、苗肥、开盘肥、蕾苔肥、花期肥的数量、时间、种类作了合理安排,使之轻重相宜,浓淡适度,同迟栽油菜各个生长期的特点相适应。这一整套办法,成功地解决了迟栽油菜的高产问题,使亩产一般都在四百斤左右。一九七三年,中国科学院粮油研究所在武汉召开专业会议,赖洪德在会上作了题为《学习运用辩证法,迟栽油菜夺高产》的科研报告,受到大家的鼓励和赞扬。
十多年来,赖洪德和他领导的科研组先后引进、选育、培育了一百二十多个品种,成功地推广了七十多个;同时,在施肥、用水、防治病虫、栽培、管理、改进耕作制度,以及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赖洪德根据多年坚持搞科研的经验,写成了《油菜栽培》一书。打倒“四人帮”后,五十多岁的赖洪德精神焕发,重订了科研规划,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他决心要培育出适应“三熟三高产”的、更加理想的油菜新品种,同时要把粮食亩产提高到三千斤以上。他说:“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我要学习和追赶湖南的李光庆,革命加拚命,为革命攀登科学高峰,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