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地球的六大板块与地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07-10
第6版()
专栏:天象地理

地球的六大板块与地震
尹赞勋
近年来世界地震活动频繁,引起各国科学家的重视。一些多震的国家,如日本、美国,对于地震成因、预测预报以及防震抗震等问题,都在程度不同地开展研究工作。
世界上最常见的,也是危害最大的是构造地震。构造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长期积累和突然释放的结果。地震的孕育和爆发,即能量的积累和释放,是由应力与岩石强度这一矛盾所引起的。这个矛盾构成了发生地震的内因。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孕震地区下面的岩体强度顶不住增长中的应力而接近临震点时,固体潮、注水、核爆炸等外因才能起触发作用,成为促成地震的外在条件。
在地震过程中差不多经常起重大作用的应力是如何产生的?对于这个问题,各国地震学家持有各种不同的见解。十多年来不断发展的地球表面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有说服力的答案。
简单说来,板块学说的内容是:地球表面由一层一般厚度约七十公里的坚硬石头组成,科学上名为岩石圈。在这层表皮之下,就是软流层,温度很高,都是可塑性的物质。整个地球的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几乎完全在海洋中。其余五个——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既包括大块陆地也包括大片海洋。这六大板块,经常在软流层上缓慢地活动。大板块中还分出了二十多个面积较小、影响也较小的板块。
板块学说认为,板块有三种不同性质的边界。大洋中有蜿蜒上万公里的作为两个板块边界的海岭。岩石圈下的岩浆从海岭中间裂缝上升,逐渐冷却,一层一层地贴在裂缝两壁(板块边缘),向两边推挤。这就是板块的生长边界。板块在海岭裂缝增长,向外推挤,每边每年移动速度不等,变化幅度在一到十厘米之间。假设平均每年移动五厘米的话,一亿年就要移动五千公里。由于板块的不断增长和移动,两个板块之间必然发生碰撞。一边组成物质轻,一边比较重。重的下沉,钻到轻的下边,进入地下深处,逐渐为周围高温塑性物质所同化。这就是板块的消亡边界。第三种边界是水平错动。由于海岭上板块边缘增长速度各地不同,海岭遂不得不被众多的水平错动所切开。在其它分界线上两个板块有时需要调整,那里就出现水平错动。三种边界线上及其紧邻地带都有深度少则几公里,最多不超过七十公里的浅源地震。只有消亡边界近陆的一侧,才有震源更深的地震。离开边界线较远的板块内部,因受板块活动所产生的压力影响,也能发生次数不多的但有时破坏力很大的地震。
地震只能发生在岩石圈内。当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板块之下,钻进高温的岩浆地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保持着坚硬石头的性质而不被外界所同化时,也能产生地震;其震源深度可达六、七百公里。世界上震源深度在三百至七百公里的地震,只见于四个地区,即:①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②印度尼西亚海中;③汤加海沟以西;④安第斯山东侧。前三个在太平洋西,后一个在东。日本海的深源地震是太平洋板块在日本海沟向西俯冲的结果,再往西延展到我国黑龙江省东宁一带,那里地下三百到五百九十公里发生过多次深震。震源越深,其破坏力越小。破坏力大的地震都是浅震。
我国是地震较多的国家。多震的原因在于:太平洋板块自东向西,印度洋板块自西南向东北挤压,而我国地面正好夹在中间,两面受压。在一定地带,具备一定条件时,就能发生地震。由于板块在继续活动,所以不能放松对于地震的监视。
总的说来,板块的活动时快时慢,时止时起;此起彼伏,此快彼慢,随时随地在变化着。一个板块的发展过程中,有活跃期,有相对的安静期。全球算起总帐来,大概也有活跃期与安静期。这种板块发展的旋回性(不是周期性)与地震活动的旋回性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当前中长期地震预报的重要课题,值得进一步探讨与研究。(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