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战胜灾荒的袁楼小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4-04
第3版()
专栏:

  战胜灾荒的袁楼小学
去年秋天,平原省鱼台县遭受了严重水灾,影响得许多儿童不能上学。六区袁楼小学的学生由一百二十名减少到三十名,眼看就要垮台。这时候,政府发出了指示,号召各小学结合生产自救,办好小学。袁楼小学教员接到了这个指示后,就根据村中实际情况,和村干部及青年团进行了讨论;并利用家庭访问或群众会议,宣传结合生产渡荒办学的道理,说服学生家长,动员学生到校。十九名青年团员也积极活动。经全校师生开会讨论,决定一面学习,一面生产。每天上午上课两节,下午上课一节,其余时间进行生产。并将三十一名学生分编为四个组:第一组组长是青年团支部书记梁慎敏,他们的计划是:每天赶大清早起来拾粪,太阳出来就到校学习;放学时将粪背回家去;晚上,每人剥够编两领席用的苇子。第二组组长是青年团员郑保纯,该组计划每天早晨扫树叶子五斤或拾粪;晚上每人剥编两领席用的苇子。第三组组长是女生王秀桓,该组规定在课余每人每天搓一斤麻的毛窝绳,并在晚上剥编两领席的苇子。第四组十二名年纪较小的学生,由赵希庭(团员)任组长,领导组员每晚剥编两领席的苇子。每天傍晚,各组向教员汇报生产及学习情形,教员随时进行口头表扬和批评。晚上学生们分组将一天功课温习后,即回家进行副业生产。另外,以村为单位,选举了生产委员,负责督促检查。教员每周做家庭访问一次,每星期三和星期六开检讨会,汇报、检讨生产活动;并利用挂在街上的五块小黑板,随时表扬和批评,掀起竞赛。这样努力的结果,学生每人每天拾的粪,可换粗粮四两至半斤,剥苇子的收入可得粗粮十两至十五两;学习也没有耽误。因此深得学生家长的拥护,到校学习的儿童,很快就增加到了九十多名,使将要垮台的袁楼小学得到恢复和巩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