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8阅读
  • 0回复

满载友谊访斐济——记重庆杂技团在斐济访问演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07-27
第5版()
专栏:斐济通讯

满载友谊访斐济
——记重庆杂技团在斐济访问演出
演出快开始了,在剧场售票处窗口外还有人等在那里。尽管窗口贴着“票已售完”的通告,他们抱着最后的希望想买一张票,观看重庆杂技团在斐济首都苏瓦的最后一场演出。但实际上,票早在三天以前就卖完了。
重庆杂技团从六月十四日到达苏瓦以来,已经演出了六场。他们的精彩表演成为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人们热情赞扬中国杂技演员的技艺。苏瓦市市长罗科索伊对杂技团团长说,斐济各个民族喜爱你们的演出。
在剧场里观看最后一场演出的有斐济族、印度族和其他民族的观众,他们个个兴高采烈。在靠近乐池的座位上,坐着一位老人,他多次来看演出。他不仅喜欢重庆杂技团的杂技表演,还很喜欢音乐伴奏。今天他特地带来了一架录音机,要把伴奏的音乐全部录下来。
演出开始了。从“蹬技”、“钻圈”到“平衡造型”、“踩球”,演员们干净利落地表演了各种复杂而又优美的动作,赢得了观众一阵又一阵的热烈掌声。八名男演员表演爬竿,一会儿飞快地从两根高竿上爬上,然后又落下,一会儿又准确地从一根竿跃到另一根竿,充分显示了机智、勇敢的精神,使观众赞赏不已。一位在剧场搞了二十年音响的舞台工作者说,这样满场的掌声在斐济是少见的。节目演完了,观众依依不舍,不愿离去。一位女演员唱起了斐济民歌《依萨莱》。这是一首人们在告别时唱的歌。观众有的轻声和唱,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一位工人高兴地说,“我们斐济人听了高兴”。他停了一下又说,“你们一定得再来啊。”
六月二十四日,重庆杂技团来到斐济第二大城劳托卡访问演出。一九七五年这里曾经接待过中国广东足球队。今天中国重庆杂技团又来到这里,使劳托卡人民十分高兴。杂技团原定在劳托卡为学生演出两场。附近地区的学校得知后,也纷纷前来订票。杂技团为了满足他们的要求,决定利用休息时间加演一场。消息传开,劳托卡市和附近地区的一万五千多名学生很高兴。许多看完演出后来到后台和演员热烈握手,表示感谢。中国演员在演出中不怕苦,不怕累。他们为了保证按时开始演出,在经过长途旅行之后,顾不上休息就去装台和练功。他们表示,能够为劳托卡人民和学生演出,为了中斐两国人民的友谊,流点汗,累一点,心里也是高兴的。劳托卡一位接待人员说,“在劳托卡学生的心底里,记着斐中两国人民的友谊。”
重庆杂技团在斐济访问的日子里,处处感到斐济人民的友好情谊。无论演员走到哪里,总有许许多多的人向他们微笑招手。一些看过演出的人见到了中国演员总是问长问短,询问他们生活是不是过得惯。杂技团在离开斐济的前一天特地应邀到据传是第一个斐济人登岸定居的维塞塞村演出。村民们为杂技团举行了欢迎贵宾或节日庆贺时举行的传统的“亚库那”仪式,敬献了“亚库那”酒,并表演了斐济民族舞蹈。
劳托卡的一家餐馆担负了为中国演员供应饭食的任务。二十四日晚上当演员们一踏进餐馆大门,看到迎面墙上贴着用中文写的“热烈欢迎中国杂技团”几个大字,餐室里响起了《东方红》乐曲,门上还贴着杂技团到达苏瓦和在苏瓦演出的照片。餐馆主人为了使演员们吃好,事先特地赶到苏瓦了解演员们的饮食习惯和要求,订出了演员在劳托卡停留七天的全部菜单。
七月二日重庆杂技团就要离开劳托卡去巴布亚新几内亚了,旅馆的女服务员马蒂依依不舍。她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看望中国客人。她对中国演员说:“你们再多留一些日子该多好啊”。中国演员送给她一枚北京天安门纪念章,别在她胸前。她说:“当我看到这枚纪念章时,我就会想到你们。” (新华社)(附图片)
图为重庆杂技团在斐济第二大城市劳托卡演出结束后,斐济女青年给中国杂技演员戴花环。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