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人民教师赵庆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4-05
第6版()
专栏:人民园地

  人民教师赵庆生
赵庆生是文安四区孔家坞的一个贫农,上过五年小学。一九四五年,文安城解放后,他当了本村教育委员,一九四七年参加了共产党。他曾被国民党军捕去,严刑拷打,但他坚决不屈,趁敌人被我军迫退时跑了出来。秋后土改了,赵庆生分得了地和房。第二年,他当了本村的小学教员,他一面学习、一面就教学生;并花了一石(三百斤)玉米,买了一部洋装的甲种辞源。这样,便克服了文化低的困难。
去年雨涝成灾,造成了坚持小学的极大困难,学生买书也都成了问题。十一月,他看到河北日报上介绍了淋硝办法,便打算通过学生生产,解决学生买书问题。可是他和家长们一商量,家长们都不同意。赵庆生研究了群众不同意的原因,是怕他和前任教员刘献亭一样,学生生产了半天,都给先生赶了忙;又怕耽误了课。于是他向家长们提出三个保证条件:一是不贪污,二是生产学习两不耽误,三是不怕受累。这样,家长们就通过了。他便找熬火硝的生产模范孟德中苦心研究、试验,还发动了三十个学生在课余时间去扫硝土。开始熬硝时,每天把淋硝的成绩和方法,叫学生在高房广播,回家宣传,号召群众淋硝。二十天后,学生共熬出皮硝五百八十一斤,得玉米一百八十一斤。这样,村里也有六十多户人家,开始了淋硝生产。这时,学生们便结束了集体生产,每天放学回家帮助家庭扫土熬硝。赵庆生和孟德中也深入到各户指导,帮助提高产量。到现在全村一百六十三户差不多家家都在熬硝,基本上解决了去冬今春的生活问题。
在“生产学习两不误”、“买书不花钱”的口号下(规定买书买文具可借用学生生产款),学生由三十人增到了六十一名(全村学龄儿童八十二人)。赵庆生为了正确的规定上课时间,召开了学生全体大会,规定了一般学生早晨复习,饭后上课;要拾柴的学生则晚上补课或随时教导。这样,学生们都能保证经常满员,坚持了灾区教育。
在政府号召火硝转皮硝的时候,他帮助了两个火硝组转为皮硝组。年节,政府号召“生产不停”,他在腊月三十的那一天,除带领学生向群众广播宣传外,又组织起学生三十多人,亲自率领到地里去拾柴;正月初一,他又带领学生去扫土,带动了村里一百一十名男女群众也去拾柴扫土,造成了群众性的生产热潮。在政府号召“生产节约”时,因校中经费不足,他便在假期中去推脚,挣了小米十斤,补充在办公费上。在开办冬校时,他响应政府的号召,在冬校中兼任政治课教员,上课时很是认真。最近接到了政府关于“冬校转民校”的号召后,他又计划帮助转成民校的这一工作。
但是,必须指出赵庆生同志对自己以上成绩的看法,是有偏差的。他没有认识到他的成绩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党、政府、群众的功劳,因此,在行动上便表现了或多或少的自高自大。希望他今后克服这种错误思想,更好为人民服务。
(中共河北省文安县县委会宣传部文友仁、陈宗周、许哲民、王涌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