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从共大回来的新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08-20
第3版()
专栏:

从共大回来的新人
共大南城分校的毕业生丁玉俚回到家乡后,十年多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利用工余时间,不计报酬,积极植树造林;同时大搞科学研究,试验杉木速生,漆树栽培,都很有成效。试验林的杉木,一年长高一米四,最好的七年就成材,为改变家乡面貌作出了贡献。
丁玉俚,是共大南城分校首届毕业生,家在南城上塘公社棠下大队。棠下这个队,过去是有山不长树,座座光秃秃,人们管它叫“赤膊山”。当地群众做个水桶,编个土箕,都得到几十里以外伐木砍竹。有些群众也曾陆续上山栽过树,因为管理不善,多半是春天种,冬天光。后来,人们就泄了气,再也不想栽了。
难道“赤膊山”就栽不成树?丁玉俚多么希望有一天叫这荒山披上绿装啊!一九五八年,共大南城分校创办了。大家都说,这个学校是专门为贫下中农办的。丁玉俚高高兴兴地去报了名。为了改变家乡“寸木如金”的面貌,他选择了林学专业。
丁玉俚小学毕业后,在家里种了两年田,进共大那年才十六岁。这个贫下中农的子弟,抱着为改变家乡面貌的志愿而刻苦学习。由于文化程度比较低,老师经常为他补课,他也夜以继日地努力学习,终于成为学校的优秀学生。四年后,丁玉俚毕业回到家乡,决心在“赤膊山”上植树造林。丁玉俚的想法,得到了党组织和贫下中农的大力支持。为了找出过去树栽不活的原因,丁玉俚对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发现这里的土壤酸性重,要造林必须先从改良土壤入手。于是,他利用早晚工余时间割茅草,扫屋场,为植树造林准备好了大量的碱性肥和有机肥。在调查中,丁玉俚还发现历年种的杉树苗,也有偶尔活下来的,星星点点,散在杂草丛中,大约有五百来棵。他就早起晚睡,施肥浇水,整整干了两个多月,把这些杉树都垦复出来。
第二年开春,丁玉俚自带饭菜,到七里外的高家山去挖回毛竹苗,插上“赤膊山”。恰好这年大旱,刚栽不久的竹苗渐渐枯黄了。他跑到两里远的地方挑泉水浇竹子,一直坚持两个多月,救活了竹苗。一九六五年,大队办起了林场,丁玉俚担任林场的技术员,和群众一起,经过几年艰苦奋战,全大队造杉林六百亩,果树二十五亩,毛竹四亩。
看到荒山披上了绿装,丁玉俚心里象吃了蜜一样。一九七一年,丁玉俚干得更起劲,他常常出工挑担肥,收工挖个洞,早出晚归,一年栽杉树一千多棵。去年“四害”横行的时候,“四人帮”在江西的一个爪牙,企图煽动丁玉俚“到外面去捞个小官当当”。丁玉俚义正词严地把这个家伙碰了回去。这一年,他起早贪黑,干了五百来个劳动日,一年等于别人一年半。今年丁玉俚依靠贫下中农,对大队的植树造林重新作了规划,决心在一九八○年前做到消灭棠下荒山,使山山绿化,为民造福。 江西共大南城分校报道组(附图片)
这是共大南城分校师生在林岗山上建成的亩产一千二百多斤的大寨田。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