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密切联系群众的老干部——热心信访工作的伊春地区革委会副主任王佃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08-26
第3版()
专栏:

密切联系群众的老干部
——热心信访工作的伊春地区革委会副主任王佃臣
一九七四年除夕,黑龙江省伊春地区革委会副主任王佃臣同志处理完一天的工作,已经晚上八点多钟了。他冒着凛冽的寒风走回家里,一进院,就听到有小孩的哭声。凭经验,他知道又有群众来访了。进屋一看,果然是一对社员夫妇带着孩子在家里等他。王佃臣耐心地听完他们反映的情况,认真作了记录,又急忙和旅店联系,给他们安排住处,直到把这件事完全办妥,才开始吃晚饭。过了几天,王佃臣听说来访的那个妇女要生孩子,嘱咐信访室的同志去给买鸡蛋、红糖,到旅店去照料。后来,这个社员打了一条大鱼送来,要他收下。王佃臣婉言谢绝说:我做这点工作,是党教我做的,要感谢,你应该感谢毛主席,感谢共产党。
王佃臣把接待群众的来信来访,看做是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一项重要工作。他常说,革命导师都那样关心信访工作,亲自处理群众的来信来访,我作为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个普通战士、一个共产党员、人民的勤务员,有什么理由不做好呢?因此,他做这项工作,总是那样认真负责,满腔热忱。阅读群众的来信,他连一个细小的问题也不放过;倾听来访者的申诉,哪怕时间再长,他也耐心听完,并做好记录,按规定办理。由于他热情接待来访的群众,常常是办公室有人找,家里有人等。王佃臣认为,群众找我们,是相信党,相信政府,是我们联系群众的一条重要渠道,也是我们向群众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好机会。因此,凡是要求找他本人面谈的,他一律接待,从不推拖。群众到哪里找他,他就在哪里接待。接待中,他总是首先宣传毛主席和共产党领导的英明伟大,宣传华主席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严肃认真地帮助群众解决问题。
王佃臣同志是一九三八年参加八路军的老干部。长期的革命斗争生活,使他和人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有一次,部队在转移中留下两个病号,要王佃臣护理。群众帮助他把病号抬到村里,又把省下的一点粮食送给病号,自己却上山挖野菜吃。每当想起这件事,王佃臣总是心潮滚滚。他从亲身经历中体会到,革命战争的胜利,靠千百万群众的热心支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也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要有最广泛的群众参加。因此,对于群众的合理建议,他和有关部门商量,共同去办。对于个别群众的过分要求,他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有一个工人多次来访,提出了超越政策规定的要求,信访室有的同志不耐烦了。王佃臣却不怕麻烦,这个工人来一次,他接待一次,教育一次。他对信访室的同志说:“这个同志出身贫下中农,本质是好的,他思想不通,是我们的工作还没做到家呀!”他和当地党组织、信访室、工会、街道的同志一道做这个工人的思想工作,还深入到这个工人的家庭做家属工作。这个同志终于提高了政治觉悟,放弃了过高的要求。现在,他担任了林场的后勤班长,被评为劳动模范。
王佃臣同志身患多种疾病,走路很困难,除了信访工作,还分管地区的政法、民政等工作。尽管这样,他仍然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处理问题。起初,他家里人对他分管信访工作有顾虑,也有的同志劝他说:“你这么大岁数了,还管这个摊子,找这个麻烦干啥,干点轻快的得了。”他却认为,处处想到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一定要发扬光大。在战争年代,部队离开驻地,要做到“五不走”:院子不扫干净不走,水缸不挑满不走,借东西不还不走,损坏东西不赔偿不走,赔偿了不道歉不走。就是这种严明的纪律,使我军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赢得了战争的胜利。现在,群众主动找上门来反映情况,提出批评、建议和要求,这不正是支持和相信我们吗?怎么能嫌麻烦呢?他耐心地做通了家属的思想工作,并对一些“好心”的同志说:“岁数越大,越要抓紧时间工作;做革命工作,不能挑挑拣拣,越是麻烦、困难的工作,我们共产党员越是要抢着去做。”
王佃臣同志平时很注意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用以指导自己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他在信访工作中坚持党的政策,不感情用事;不怕麻烦,不怕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来信和来访一样处理,工人和干部一视同仁,集体和个人一样对待。一九七三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王佃臣同志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一千一百八十多人次。群众热情地赞扬王佃臣同志“不愧是毛主席教育出来的老干部”。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