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访里耶卡“五·三”造船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09-03
第6版()
专栏:南斯拉夫通讯

访里耶卡“五·三”造船厂
最近我们访问了南斯拉夫著名的里耶卡“五·三”造船厂。
里耶卡是南斯拉夫最大的天然海港,它的货运吞吐量占南斯拉夫沿海各港的二分之一以上。“五·三”造船厂就座落在里耶卡海湾的岸边,这里三面环山,树木郁郁葱葱,蔚蓝色海面上停泊着许多船只。当我们前往这座工厂时,从很远的地方就看到在一座巨大的银白色桥式吊车上,写着非常显眼的蓝色大字“3·MAJ”(“五月三日”)。这座造船厂以里耶卡市的解放日作为它的名字,纪念英勇不屈的南斯拉夫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造船厂的领导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曾两次访问过中国的销售经理米兰·拉蒂奇见了我们就象见了老朋友一样,十分亲切地说:“我们厂和中国早有业务联系,在南、中两国的友好关系中,我们厂有一份荣誉,对此我们感到十分高兴。”我们走进造船厂,只见载重运输车在马路上来往奔驰;一座座巨大的厂房排列在海边的平地上;无数吊车正把涡轮机、柴油机、预装好的船体部件吊到正在建造的轮船上进行安装。我们登上造船台,看到在第一造船台上正在建造十二万吨位的巨轮;而第二和第三造船台上正在建造两条各四万五千吨位的轮船——“梅海”号和“雪海”号,这是该厂根据南中两国的贸易合同为中国建造的。“梅海”和“雪海”很快就要完工,交付我国使用。在此之前,“五·三”造船厂已为我国建造了
“江川”,“汉川”,“银川”,“铜川”四艘轮船。看到凝结着南斯拉夫造船工人对中国人民深情厚谊的巨轮,我们对南中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感到由衷的高兴。勤劳、智慧的南斯拉夫造船工人精湛的工艺水平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参观过程中,拉蒂奇经理向我们介绍说,“五·三”造船厂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是经历了一段不平常的道路的。“五·三”造船厂已经有七十多年的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它是奥匈帝国的财产。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造船厂为意大利侵略者所占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为德国法西斯侵略者霸占。里耶卡造船工人同侵略者进行了前赴后继的斗争,工厂不断发生爆炸,生产经常停顿。这个造船厂有七十五名工人为人民解放战争献出了生命。为表彰这些烈士的英勇事迹,在“五·三”造船厂的北门竖立着一个纪念碑,上面刻着他们的名字。解放后,造船厂工人进行了艰巨的恢复和重建工作。法西斯侵略者撤退时破坏了工厂的大部分设备,把船只沉没在港口,工人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打捞沉船,并加以修理。“五·三”造船厂的工人在恢复和重建造船厂的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医治了战争的创伤,使生产迅速地发展起来。一九四八年这个造船厂建造了南斯拉夫第一艘远洋轮船“萨格勒布”号。这个厂战后十年生产的船只等于战前四十年的总和。一九五六年,工厂开始接受外国订货,成为南斯拉夫第一个出口船舶的造船厂。
近十年来,造船厂更进一步进行现代化建设。不仅扩大了造船台,还改建和扩大了原来的大部分厂房,在过去的海滩上建起了崭新的厂房和宽阔的马路。为了达到现代化技术水平,工厂还更新了大部分设备,同时引进了先进的技术。由于在钢铁加工和装配方面采用了先进工艺,“五·三”造船厂造船和修船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今天,在自动切割车间里,把钢板切割和压制成各种形状并预装成船体部件的工艺流程已全部通过自动化控制,既节省人力,又节约时间。据介绍,在厂房里预装部件比在造船台上安装要快两倍。现在建造一条船,比十年前平均快了一倍。一九七二年“五·三”造船厂造船的总吨数,达到三十三万六千多载重吨,创造了历史上的最高纪录。近几年来,由于世界市场不景气,生产水平有所下降,但每年造船总吨数仍保持在三十万载重吨以上。尤其可喜的是,“五·三”造船厂越来越多地采用本国制造的设备,同时向南斯拉夫其他造船厂提供它生产的柴油机和其他设备,提高了南斯拉夫造船工业自力更生的能力。
“五·三”造船厂同世界许多国家有业务联系。当主人谈到这一情况时,特别提到同中国的友好关系。一九七三年以来,根据两国的贸易合同,“五·三”造船厂同我国有关部门一直保持业务联系。我国的造船技术人员在这里也受到南斯拉夫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十分热情友好的接待,并同他们进行很好的合作。不久前,在安装“梅海”号轮机时,按原来的设计安装后,南斯拉夫技术人员发现有问题,便主动提出重新设计,重新安装,充分体现了南斯拉夫工人和技术人员认真严肃的工作态度。
新华社记者(附图片)
建立在多瑙河上的南斯拉夫铁门水电站,今年上半年超额完成了发电计划。这是铁门水电站大坝。
南斯拉夫通讯社供稿(新华社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