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人民游击战的壮丽颂歌——评南斯拉夫故事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09-04
第6版()
专栏:

人民游击战的壮丽颂歌
——评南斯拉夫故事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
胡思升
故事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是南斯拉夫人民在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烈火中谱写的壮丽颂歌,是当年同希特勒匪帮作殊死战斗的千万南斯拉夫游击健儿的生动写照。今天,虽然希特勒及其党卫军早已灰飞烟灭,但是影片所展现的人民游击战的主题思想,仍然有着现实的启示,使人倍感亲切。
一九四四年,希特勒在欧洲战场的全局上,正处于节节败退、但仍想扭转困境的时刻。影片以德国法西斯妄图从巴尔干撤出重兵和确保溃退时交通线畅通为背景,构思了南斯拉夫人民游击队和德国党卫军之间在破坏和维护燃料供应,在炸桥和护桥上的尖锐、激烈的反复搏斗,生动地反映了在人民群众的海洋中游泳的游击英雄们,虽然貌似弱小、装备简陋,却是征服不了、消灭不了的,而貌似强大、握有重兵、阴险毒辣的德国侵略者,最终却被南斯拉夫人民所征服。
为了烘托南斯拉夫地下游击队同人民群众之间声息相通的亲密关系,影片作者在艺术上没有走轻易的捷径,而是花费了一番心思。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认领游击队烈士尸体的一场戏中,德寇妄图通过认领来捕杀游击队及其亲属。因此,在敌人的枪口下,地下游击队领导人瓦尔特在群众中传话下去:“谁也不要过去”;“别过去,会打死你的”。为了避免无谓的牺牲,这是有斗争经验的告诫。但是,当游击队老战士谢德因女儿牺牲而抑制不住满腔的悲愤,挺身而出的时候,瓦尔特紧跟着走出人群,带领群众一齐走向广场。此刻,没有多余的话,只有瓦尔特和群众的坚毅的面容和镇定的步伐,配以庄严的旋律,揭示了南斯拉夫人民挫败法西斯毒计的大无畏的精神威力。从“谁也不要过去”到挺身而出,加上画面的强烈色彩,不知比冗长的话语有强烈多少倍的感染力!另一场戏:游击队员伊万受伤被捕,德国法西斯为了索取活口供,命令荷枪实弹的德军监督南斯拉夫医生立即进行抢救。医生和游击队默契配合,利用切断电源的黑暗,把一具刚死的尸体换取了受伤的伊万。这场“金蝉脱壳”之计生动地表明,游击队只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任何凶残狡猾的敌人都能战胜。在影片《桥》中,法西斯强盗包围了修道院,伺机捕杀前来取炸药的游击队小分队,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银幕上突然出现一个修女敲响警钟的画面,游击队员们闻警而避免了一场重大的牺牲,但这位爱国的修女却倒在敌人的枪声中……。这个修女的特写镜头,感人地渲染出人民群众处处不惜以生命掩护游击队的骨肉深情。
正因为游击队在自己祖国的土地上是如鱼得水,神出鬼没,而德寇则是闭着眼睛捉麻雀,因此,最终避免不了覆灭的下场。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当被撤职查办的党卫军上校冯·迪特里施在盖世太保押解下离开南斯拉夫的时候,有几句点题的对白:
冯·迪特里施:“唉!太有意思了!我来到萨拉热窝就寻找瓦尔特,可是找不到。现在,我要离开了,总算知道了他……”
盖世太保:“你知道瓦尔特是谁?马上告诉我他的真姓名。”冯·迪特里施:“我会告诉你的,看这座城市。”
接着,银幕上展示了萨拉热窝这个美丽城市的鸟瞰全景,在镜头的推移中,传来了冯·迪特里施无限哀伤的画外音:“它就是瓦尔特。”
影片的这一结尾,采用敌人无可奈何的供状,揭示了全片的主旨:瓦尔特就是萨拉热窝,瓦尔特就是人民。这样富有特色的艺术处理,既新颖而又寓意深长。
敌人的凶残是意料中的,而叛徒和内奸的凶残,是敌人也代替不了的。这两部影片始终贯串了既同外部敌人、也同内部敌人作斗争的紧张曲折的情节。它们通过各自独特的故事情节,形象地告诉观众,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不清除混进革命队伍内部的蛀虫,不仅对敌斗争不能成功,而且自己的队伍也将瓦解。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德国特务冒充瓦尔特混进游击队,利用一些青年的缺乏经验,搞“盲目的行动”,诱杀游击队员,使游击队遭到极大的损失。血的代价,使瓦尔特及时发现了假瓦尔特的存在和叛徒的线索。女叛徒米尔娜从狗洞里爬出来之后,就充当了德国间谍,即假瓦尔特安插在游击队内部的奸细。影片对叛徒和奸细进行了无情的暴露和鞭挞,深化了主题,表现了影片作者的鲜明爱憎。
两部影片除了塑造了主人公瓦尔特和“老虎”外,还刻划了好几个为民族解放而献身的可爱可敬的人物。有的虽然着墨不多,却给人印象至深。以钟表店老板身份作掩护的老游击队员谢德,曾疼爱地劝女儿“等待”,但在女儿突然遭到牺牲时毅然前往领尸,最后为了保护瓦尔特不落入敌人的陷阱,挺身而出,视死如归,当他走向一个革命者最后的光荣归宿的时刻,还关照他的徒弟“不要虚度自己的一生”,这都深刻表现了一个老革命的松柏气节和宽阔襟怀。影片《桥》中塑造的一位建桥工程师,开始不愿意参加游击队小分队炸桥的斗争,因为这座他设计的桥凝聚着他毕生的心血。但在实际斗争的教育下,特别是在两个游击队员为了掩护工程师和埋炸药相继牺牲的感召下,他毅然接替牺牲的战友,亲手炸毁了桥,从而使德军陷于绝境,他自己也英勇献身。影片刻划的这个工程师,富有性格特征,思想转变也真实动人。
两部影片在艺术上都有不少独到之处。宁可少用对话,做到惜“墨”如金。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游击队员伊万在秘密接头时被特务钉梢,躲到一个博物馆,仍未能摆脱。突然,静悄悄的博物馆被一大群喧闹、活泼的中学生破门而入,挡住了特务的视线和去路,掩护了伊万。画面和音响的突然转换,游击队员和青年学生的溶成一体,和特务的束手无策,一静一动,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此外,注意人物性格的多样表现和避免人物的脸谱化,也都是可取的。
南斯拉夫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欧洲反法西斯战场的一支生力军。铁托元帅和以他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起义以及广泛开展的人民游击战争,付出了一百七十万人(占全国人口九分之一)壮烈牺牲的巨大代价,终于打垮了德国占领者,换来了祖国的解放。在这一气壮山河的浴血斗争中,涌现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啊!中南两国都是靠自己的力量打出来的,都是从人民游击战争的枪杆子中逐步发展壮大的。这就是为什么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和《桥》在中国观众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今天,我们观看了这两部影片,可以通过艺术之窗更好地了解南斯拉夫人民往昔的斗争史,也更懂得南斯拉夫人民何以如此珍惜他们得来不易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并为之奋斗不息的强烈民族感情。(附图片)
瓦尔特和游击队员扮成德军司机,设法混进德军秘密油库。 北京市电影公司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