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增产粮食的保证——记田岗村水渠的开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4-07
第2版()
专栏:

  增产粮食的保证
——记田岗村水渠的开修
本报记者 药夫
刚过春节的第五天,易县四区田岗村新开的水渠修成了。从村后的小山头向四外望去,在村南不大的一小片平原上,布满了大小纵横的渠道。在这幽美如画的土地上,忘我劳动的农民,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初春的微笑。
(一)
田岗是老解放区的农村。在抗日战争开始时,便是最巩固的根据地,因之遭敌人烧杀很重。但它却坚贞地渡过了这最艰苦的岁月。一九四七年冬,彻底完成了土地改革,家家都有了水地。由于全村普遍组织了劳动互助,解决了浇地中遇到的某些困难,生产得以逐年提高。可是,又发生了一个新的难题。最近几年来,河身下降了,随着井水也年年减少,不够使用,浇地时,时断时续,费时费力。这样下去,水地便会慢慢变为旱田了。
(二)
战争胜利以后,增产的要求鼓舞着每一个农民。今年一月在区召开的各村生产会议上,区长说:“我们老解放区,最重要的事情,是开展水利,增产粮食,比一九四九年的农业生产提高一成,争取恢复战前水平。”开完这个会,田岗村中共支部,便专门讨论怎样增产。又提出了酝酿数年的老问题——开一道新的水渠吧!但是大家都没有把握。有的说:“开半天,水流不下来,不是白费工吗?”有的说:“为全村的事占私人的地,人多心不齐,谁去管烂摊子呢?”还有个别落后的人,认为开渠会“破坏风水”。但谈来谈去,大家慢慢都想通了,得出一致的结论:只要大家一条心,计划好,领导强,是能够成功的。
阴历腊月十六日,召开了全村第一次动员大会。支书郝洛士传达了区生产会议的精神和支部的建议后,他说:“今年过年,顶好作到‘三不’:不搭棚唱会戏;不乱串亲戚;不闲逛。利用春节的饽饽、粘糕,去干活多有劲呢。”中心村民兵副指导员和教育委员于有朋向大家保证,到外村借大锤、铁锹、钢钻和买火药。小炉匠宋德全自动要求修理钢钻。最后,根据大家的意见,决议成立水渠委员会,领导开渠工作。全村并选出十二个代表,分片带领由一百五十余人编成的二十四个小组。根据地段工程大小,各组人力强弱,在代表会议上,民主决定那个小组负责那一段任务。工程告竣时,按地亩多少平工,每天五小工,每工二合玉米,多找少补。大家又规定了使水公约,从下游向上游,挨次递牌,轮流浇地。在第二次的群众大会上,决定由青年团支书郝进才,领导妇女儿童送粪,保证不误春麦下种。
(三)
正月初三日的早晨,天还不亮,山头广播唤出了户户炊烟;第二次广播刚完,代表和组长就带着人们,向指定的地段出发了。吸过一袋烟后,便紧张地劳动起来。刨土的刨土,搬石的搬石。山石爆炸声,和敌人踏翻地雷一样。检查股郝洛印,自己搬石头,打石眼,还忙着到各段检查指导,天天在山头向全村人们广播各段工程进行的情形。第一天于洛来段没有完成任务,受了批评,第二天全组鼓了鼓劲,不仅完成任务,而且超过了。自然村的人们也自动赶来帮忙。放寒假回家的学生也积极参加。尤其共产党员于洛彦,真正起了带头作用。工程竣工前两天,要垒坝口了,天气冷得像冬天一样。人们有些怕下水。于洛彦喊道:“这当儿凉一点,怕什么?浇地时就省劲了。”他脱了鞋袜,挽起棉裤,先下水搬石头,整整一天完成了任务。有一次,铁锹打破了于洛彦的头,流着血,回家用布缠起,又回到岗位上。大家劝他休息,他说:“不能干重活干轻活还行。”十八天的工夫,完成了宽五尺、深四尺至十二尺、长四里多的干渠一道,和宽三尺、深四尺的支渠数十条,可浇地二百余亩。
(四)
放水的那一天是非常紧张的。农民们缺乏测量水平的知识和方法,便看水流来找平。这里水流不畅快,大家去观察流慢的原因;那里漏水了,一齐去堵口;坝口大了,又去调节水量。来来回回参观的男女老幼,好像赶庙会一样。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太太拉着小孩子,摸着渠埂的泥土,笑的合不住嘴说:“这可不发愁浇园了。”是的,过去每人每天平均只浇一亩,现在连妇女儿童也能浇十亩多,并且省下了打井浇园的一切用具;过去大麦浇八水,今年只需六水就能收获了。从此,田岗村省出了很大一部分劳动力,可以投入其他生产上去。
一九五○、三、二十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