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科学种棉的老模范毕承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09-23
第3版()
专栏:

科学种棉的老模范毕承松
在湖南省澧县澧澹公社拥宪大队的棉田里,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带领着一群青年,正在进行棉花人工授粉。他们不避烈日酷暑,聚精会神,一心扑在棉株上。这位老人就是拥宪大队党支部书记、全国植棉模范毕承松。
毕承松二十多年如一日,不断摸索棉花高产规律,近年来研究出一套适应大面积增产的栽培方法,为提高棉花单位面积产量作出了新的贡献。他和大队科研队种的十亩试验田,近三年来,亩产皮棉每年都超过三百斤。他所在的大队棉花平均亩产也连续三年超过二百斤。全县推广了他的经验,去年平均亩产皮棉一百二十五斤,成为全省棉花高产县之一。
在科学种棉的征途上,毕承松曾经走过一段不平坦的道路。一九六五年,他的两亩试验田亩产皮棉二百六十二斤,比附近的棉田产量高出两倍。但是,有人却说,毕劳模的经验好是好,就是大田难办到。初听这些话,他以为是他们思想保守,为自己不愿意学习先进经验辩解。过了一段时间,他到一些地方调查,发现自己的经验确实有局限性,只适宜小面积搞,大面积行不通。正象人们指出的那样:自己的棉花高产经验靠稀植、大株,多发盘枝,延长花蕾期,以单株多结桃取胜。这种栽培方法,只有在土壤肥沃、肥料充足、灌溉便利和劳动力多的地方才能办到,如今大多数棉区还不具备这样的优越条件。
调查的结果,对毕承松震动很大。他回顾自己多年来埋头在小块地里搞试验,不惜成本和工夫,图高产,图好看,不考虑大田能不能办到,因此,没有起到样板作用。他想起毛主席的有关教导,决心端正科研方向,把研究工作的重点放在解决当前棉花生产大上快上的关键性问题上。对于那些对当前生产还不发生直接作用,但长远来说却有影响的科研项目也给以重视。
一九六九年,毕承松开始探索棉花高产新途径。有一次,他在第五生产队的地头上,发现有一处棉花由于播种不均匀和死苗,造成稀密不一,其中一株棉花长得特别大,占地不小,结了三十一个桃。离它不远的地方,有四株棉花密集在一块长,占地大小和那棵单株差不多,这四株棉花合起来共结桃五十三个。这使他受到启发:就单株来说,稀植比密植结桃多,但从群体来算,密植却比稀植结桃多。他又算了一笔细帐:一亩地要产两百斤皮棉,通常需结六万个桃,如果每亩三千株,每株要结二十个桃,如果每亩五千株到六千株,每株结桃十来个就能达到。他根据这个道理,把试验田从原来土质肥沃、排灌方便的地方,迁到条件较差的地上,进行合理密植试验。
毕承松的密植试验受到队里大多数干部和群众的支持。但也有一些人为他担心,有的老棉农说:“稀棉花,宝塔顶;密棉花,鞭儿棍,有柴烧,收棉少。”这些话引起毕承松的注意,就虚心向他们请教,把他们的体会归纳为三点:一是密植棉容易出现弱苗、空株;二是苗密叶多,容易过早封行,影响通风透光,不利于现蕾;三是密植棉互相争阳光,一股劲儿往上长,形成株秆瘦、节巴疏,下部结桃少又小。这些意见对毕承松有很大的帮助,针对这些矛盾,他采取了相应措施。在棉花生长前期,他注意抓全苗、齐苗、匀苗,防止大苗欺小苗。在苗期适时打顶,精细整枝,控制株型,使棉株长成矮个子;又注意去掉闲枝赘芽,解决密植与通风透光的矛盾。
经过一年的努力,毕承松领导的科研队成功地摸索出合理密植(每亩五千株到六千株左右)、培育矮株、力争早熟的棉花高产栽培方法。这一年,他们种的十亩试验田平均亩产皮棉二百七十七斤。一九七一年,拥宪大队一千一百亩棉田大部分推行“密、矮、早”的经验,平均亩产皮棉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澧县县委和上级党委,十分重视毕承松的科研成果,组织他和科研队的人员经常到各地传播经验。毕承松把普及植棉高产经验作为一项光荣的任务,近几年来,他跑遍了洞庭湖、湘江流域和湘南湘北的新老棉区,在传授经验的同时,分别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地区建立联系点,和当地的干部群众一起搞试验田,进一步摸索出各种不同地区棉花高产栽培经验,使“密、矮、早”的栽培方法因地制宜,遍地开花。澧县白衣公社金林大队,地处丘陵区,前几年,亩产皮棉只有四五十斤。毕承松在这个队建立联系点,帮助他们成立科研队,搞试验田,每个生产环节他都亲临指导。第一年,这个队的试验田亩产皮棉一百六十斤,破除了丘陵区棉花不能高产的迷信。第二年,全大队开荒种棉,棉田面积扩大一倍,总产大增,单产也翻了一番。地处洞庭湖滨的国营君山农场,原来利用湖滩种过棉花,一度由于低产不种了,毕承松到那里传播了经验以后,对这里大面积利用湖滩地种棉花起了促进作用。近几年来,棉花已成为农场的主要收入,使这个农场由亏损变为盈余,又增加了对国家的贡献。
毕承松懂得,要推广先进技术,靠少数人是不行的,必须培养一支“又红又专”的科技队伍。近几年来,省、地、县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毕承松的工作,不断选派人到拥宪大队学习,在毕承松主持下,举办多种形式的训练班,学习期满后再回到本地区本单位推广。
祸国殃民的“四人帮”,挥舞“技术第一”、“白专道路”的棍棒,破坏抓革命、促生产,破坏科研事业。毕承松勇敢地顶住这股逆流,坚持为革命培育植棉技术人材。去年初,省里组织了一批棉区的大队干部到拥宪大队办学习班,开办两个月就遇上“四人帮”的干扰。有些学员思想混乱,提出疑问:专门组织大队干部学技术,是不是方向错了?毕承松重温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有关教导,理直气壮地说,为革命学技术,是发展棉花生产的紧迫需要;为了使干部成为领导棉花生产的内行人,让你们参加学习班学习,完全正确。经过斗争,他们排除了干扰,学习班继续举办。这批学员结业回去后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胜利喜讯传来,毕承松和全国各族人民一样,感到无比的幸福。他脑海里闪过一段难忘的回忆,那是一九七五年一月五日下午,华国锋同志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一起,在北京接见全国棉、油、糖、麻、烟会议的代表,毕承松作为先进典型的代表受到优先接见。华国锋同志在湖南工作的时候就认识毕承松,一见面便亲热地跟他坐在一块,鼓励他把棉花生产和科研工作认真抓好,创造出优异成绩来。
华主席的指示,鼓舞着毕承松在继续革命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最近,他和大队干部、社员一起,共同制订了明年棉花生产的跃进计划,提出了科研工作的新课题。他们决心在继续巩固和发展“密、矮、早”栽培经验的同时,重点研究培育高产、优质、早熟、抗病的棉花品种。为此,在今年棉花现蕾开花的关键时刻,他不辞辛劳地带领社员大搞人工授粉杂交的育种工作,力争在一两年内有新的突破,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