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培养消灭害虫的“天兵天将”——访定陶县农民生物防治研究所副所长王洪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09-24
第3版()
专栏:

培养消灭害虫的“天兵天将”
——访定陶县农民生物防治研究所副所长王洪兰
“可别看不起它们,它们都是消灭害虫的天兵天将,本事大着呢!”一走进山东省定陶县保宁公社游集大队的生物饲养室,王洪兰就兴致勃勃地向我们介绍起害虫的天敌。
生物饲养室是两间红瓦小屋,室内清洁明亮。在靠窗的桌子上,摆满了玻璃瓶,瓶里有一些圆圆的、穿着“花衣服”的小虫在慢慢游荡。窗纱上也落满了绿色的小虫,它们身材细长,两翅浅绿透明,象拖着两片薄薄的轻纱,看来十分娇嫩。
王洪兰介绍说:“这些瓶子里养的是瓢虫,社员们叫它‘花大姐’,它是专吃蚜虫的。它从幼虫开始就以蚜虫为食,一只一龄的幼虫每天能吃五十头蚜虫,二龄的能吃九十多头,三龄的能吃一百多头,四龄的能吃二百五十头。窗纱上的那些叫草蛉,有大草蛉、丽草蛉、叶色草蛉,它们以吃蚜虫为主,也吃棉铃虫的卵和棉铃虫的幼虫。还有一种叫中华草蛉,专吃棉铃虫的卵。它们的战斗力都很强,在十分钟内就能吃掉三四十头蚜虫或棉铃虫。瓢虫和草蛉,是消灭棉花害虫的两支主力军。”
介绍完了这些小虫之后,王洪兰接着说:“俺鲁西南是棉花产区,夺取棉花丰收,治虫是一大关键。一九七五年,俺大队开始推广生物防治,我当了第四生产队的生物防治员。当时主要是推广以瓢治蚜,办法是到麦田里捕捉瓢虫,再放到棉田里去吃棉蚜。那时候,许多人不大相信这个办法,大队党支部副书记、革委会主任李松林对我说:‘搞生物防治是为革命种田的需要,一定要闯出一条路来。要掌握第一手资料,要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去做: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么?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因此,把瓢虫放到棉田以后,我就趴在那里看,看到瓢虫吃的很猛,蚜虫大大减少,知道这个办法中,心里有了一定的把握,信心也足了。后来我又继续观察,发现瓢虫放到棉田两天后开始产卵,卵产在棉叶背后暗处,开始是黄色,两天后变成黑灰色,第三天便孵化出幼虫。幼虫猛吃猛长,两天脱一层皮,共脱了三层皮,才知道它有四个龄期,八天后,它趴在棉叶的暗处不动了,开始眠,一个星期后变成了蛹,在第七天上,蛹开了口出来一个成虫,当它露出半个身子后就来回摆头,不到一天时间就完全出来了。这样,我便初步掌握了瓢虫生长变化的规律。这一年,我们靠以瓢治蚜和人工捕捉棉铃虫相结合,全队五十亩棉花,不用打药就控制了虫害,取得了丰收。”
“但是靠人工捕放瓢虫,还有不少缺点,一是误工多,二是小学生到麦田里捉瓢虫,常常踩坏了小麦,三是把麦田里的瓢虫逮走了,麦蚜便没法控制,又危害了小麦的生长。最重要的是靠人工捕捉瓢虫,不能保证要多少有多少、啥时要啥时有。到一九七六年,俺就把人工捕放的办法改为人工饲养繁殖,队里盖起了生物饲养室,这时候有些人又不通,说活了这么大年纪,还没听说给花大姐盖屋呢。”
“饲养室盖好了,我就到大田里捕来了四十瓶瓢虫,再摘些有蚜虫的叶子,放到瓶里喂它,谁知养了一个星期,一粒卵也没产。为啥不产卵?我便到大田里观察瓢虫的习性,摸它的脾气,原来这些小家伙娇气得很,它只愿吃新鲜的蚜虫,死叶上的蚜虫它不吃。俺就改变了喂食办法,给它们一日三餐,既保持食物充足,又保持食物新鲜。小瓢虫还最爱干净,瓶子里一有了气味它就往外跑,我就每天给它清理一次卫生,把饲养瓶擦净。擦瓶子时要把它们倒出来,可是它们不能受惊、受震,不能摔打,不然它就不产卵。经过周到地服侍,它们终于产卵了。一只瓢虫的成虫能活五十多天,产卵两三千粒,繁殖力真大呢。”
“一九七六年六月下旬,棉田里爆发了伏蚜。要是不赶快治,要不了几天棉花就会全卷叶。社员们都很着急,许多人主张赶快打药,说是伏蚜这样厉害,光靠花大姐是不行了。但是我心里却不慌,饲养室已贮藏草蛉卵十一万多粒,还有一万多头瓢虫成虫,每天还可生产一万多虫卵,再加上棉田里的自然存量,兵力十分充足。五天内就打胜了一场歼灭伏蚜的战斗。”
“大家算了一笔帐:过去种五十亩棉花,要十到十二个人负责打药,现在搞生物防治,有两个人就够了。过去靠药物防治,每亩棉花药费十元,搞生物防治,每亩二角钱就够了,还节省了农药和器械,减轻了污染,保障了人畜健康,降低了劳动强度。大家高兴地说:‘生物防治就是好,省工省钱效果高,科学种田办法巧,全靠党的好领导。’”
王洪兰最后说:“俺的生物防治工作虽然有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刚刚开头,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有许多秘密要去探索。
(据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