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我们怎样做到青山常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10-05
第3版()
专栏:

我们怎样做到青山常在?
中共吉林省大兴沟林业局委员会
吉林省大兴沟林业局从一九六○年建局以来,认真贯彻执行“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做到了采育合理布局,目前正积极创造条件向以场轮伐的目标迈进。
大兴沟原是一片原始森林,经过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被糟踏得很厉害。解放后,由于照搬苏联的所谓“工业式采伐”那一套,哪里资源好就在哪里砍伐,不几年就把“肥肉”吃掉了。于是刮来了一股“下马”风,说什么“大兴沟资源枯竭了,在这里啃‘骨头’,不如搬到好地方去吃‘肥肉’”。
面对着这股“下马”风,我们党委反复学习毛主席有关发展林业的指示,组织全局职工展开一场“大兴沟向何处去”的大讨论。大多数干部和工人都反对“下马”。他们一针见血地指出:“有树就砍,砍完就跑,这是吃祖宗饭,打子孙碗,造后代孽!”广大职工顶住了“下马”风,决心扎根大兴沟,把林场办得欣欣向荣。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努力,现在我们全局范围内,森林资源有了很大的发展。森林覆被率由百分之七十一增加到百分之八十七点六,人工林面积占现有林地面积百分之十七点三;森林蓄积量也有大幅度增长;木材产量稳步上升,连续十六年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成为全国工业学大庆的先进企业。
取得以上成绩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在林业的建设上坚持了一条正确的路线。
第一,始终抓好“以营林为基础”的思想教育。我们组织职工算三笔帐:一是帝国主义和地主老财掠夺祖国森林资源的阶级仇恨帐;二是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毁林帐;三是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林业发展帐。我们把这三笔帐的数字统计出来,大会讲,小会讲。又把三笔帐画成画,摆进展览馆,组织全局干部、工人、家属、知识青年和学生参观学习。我们把日本帝国主义掠夺过的采伐迹地,受修正主义路线影响造成的疏林地,以及我们合理采伐的主伐林、经过抚育的次生林、亲手栽培的人工林,作为两条路线对比教育的活教材。大家边对比、边批判,坚持了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的林业方针。大家说:“算了三笔帐,心明眼又亮,扎根大兴沟,打个翻身仗!”
第二,教育职工树立创业思想。东风林场是最早开发的一个单位,由于重采轻育,“缓坡剃光头,陡坡出‘天窗’,山顶留分头”,使大片林海遭到严重破坏。这个林场只留下一些老弱职工,大家都感到在这里只能看摊守业。后来,领导干部来这里同职工们一起学习,使大家认识到育林是八亿人民的需要,激发了革命干劲,决心在这里补“天窗”。由于年年抓这项工作,共补了上万个“天窗”,抚育了三万亩幼壮林,使老林恢复了青春。
第三,坚持合理采伐,做到采育结合。采伐工人对每一棵树,该采该留都细心琢磨,做到采育兼顾。有些斜身树,采伐时如按自然倒向,要砸坏一些幼树,为了保护幼树,许多工人带着大锤上山,他们在锯口加大楔子,抡起大锤打,硬是让斜身树倒在没有幼树的一边。一到造林季节,干部、工人、家属、学生齐上山。由于广大工人不怕麻烦不怕累,精心抚育,一片片次生林,生机勃勃。从一九六七年开始,大兴沟造林的规模越来越大,一片荒山接着一片荒山绿化。原来我们提出让四大荒山十年披绿装,结果不到八年就全部绿化。
第四,使林区有个安定的后方,做到职工生活无后顾之忧。我们遵照毛主席五·七指示的精神,努力把我局建成一个“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新林区。这些年来,我们始终把建设的重点放在林场。局所在地不搞城市化,职工住宅优先在山里建,山上比山下建的好。大部分林场有商店、学校、澡堂和俱乐部,全局有百分之五十三的人口居住在山里,工作在山上。我们还组织职工家属、知识青年参加林区建设。现在全局有集体所有制生产队二十一个,农场四个,有劳动能力的家属都已组织起来。自一九六八年到一九七六年,共产粮八百七十万斤,蔬菜四千多万斤,养猪八千头。同时,建立了米面加工厂、油坊、豆腐坊、煎饼铺、托儿所等生活服务设施二十五处,大大方便了职工生活。有了一个安定的后方,广大职工无后顾之忧,专心实意扎根林区。(附图片)
吉林省大兴沟林业局的广大干部和工人,坚持大干社会主义,木材产量年年超额完成国家计划。这是红星林场的拖拉机在集材。本报通讯员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