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诞生在肥沃土壤中的《土壤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10-12
第4版()
专栏:

诞生在肥沃土壤中的《土壤学》
一部新的《土壤学》问世了!它是山西农学院土壤科学工作者和大寨贫下中农共同劳动的成果。
这部《土壤学》分上下两册。上册重点是通过总结大寨的改土实践,充实和发展我国土壤学理论,系统地介绍了大寨的经验;下册重点是研究不同类型的土壤怎样建设大寨田。
同过去《土壤学》相比,这部《土壤学》有这样五个特点:它以我国的耕作土壤为主要研究对象,而不是象旧《土壤学》那样,大多以自然土壤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而改变了严重脱离我国农业生产实际的情况;它从我国农业土壤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大寨耕作土壤发展的历史,证明人是大自然的主人,人对农业土壤肥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批判了那种见物不见人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它通过大寨“海绵田”上虚下实的土体构造的研究,发展了“水稳性团粒结构是土壤肥力基础”的结构理论;它通过大寨人建设的“海绵田”的肥力性状的观察和系统研究,进一步证明土壤肥力是由水分、养分、空气、温度四个因素所组成,补充和发展了土壤肥力理论;它通过大寨“海绵田”建设的实践,充分证明了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使用,是提高土壤肥力的极为重要的措施。
新《土壤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述了农业土壤发展的规律,紧密结合了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的实际,使土壤科学更好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过去,土壤学教材照抄、照搬国外的,完全脱离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更谈不上对我国土壤学理论的研究。一九六○年,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建立我国自己的农业土壤学的重要指示,给我国土壤科学工作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给山西农学院土壤科学工作者极大的鼓舞。他们学习和总结群众同自然斗争的丰富经验,积累了材料。到了一九六四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山西农学院连续派出土壤科学工作者到大寨、昔阳轮流驻点。他们把大寨作为农业土壤科学研究的基地,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英雄的大寨人一起,在建设大寨田的过程中学习大寨的经验。他们参加建设大寨“海绵田”的全过程,又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新《土壤学》的诞生提供了所需要的科学依据。
大寨人以改土治水为中心,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实践,是新《土壤学》产生的源泉。
一九六四年以来,山西农学院土壤农化专业相继派往大寨轮流驻点或参观学习的教师有二十多人,约占全专业教师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左右。这些教师在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上,获得了思想、科研双丰收,为丰富和发展我国自己的土壤学理论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经过八年准备,四年加工修改,新《土壤学》上册在一九七五年正式出版了。广大读者高兴地说:这是一部诞生在肥沃土壤中的《土壤学》。目前,山西农学院的土壤科学工作者正在加紧修改、补充《土壤学》下册初稿,决心以新的成绩迎接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据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