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化不化,要看挂”——绥化县实行农机配套、实现机械化科学种田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10-13
第3版()
专栏:

“化不化,要看挂”
——绥化县实行农机配套、实现机械化科学种田经验
“化不化,要看挂”。挂,就是实行农机配套,把拖拉机牵引的作业机具配全,还要使作业机具和机耕技术适应科学种田的要求。这样,各项作业才能真正实现机械化。三年来,黑龙江绥化县在“挂”字上狠下功夫,为我国多快好省地实行农机配套、实现机械化科学种田积累了经验。
今年,全县只用了十二天时间、百分之十五的劳力,就把二百万亩大田作物全部种完,而且一次全苗,出苗整齐。
今年,全县机播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二,而一九七三年,没有机播的面积恰好也占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二。这个倒过来的百分比说明,农机配套大有可为。过去“一天一万次大猫腰”的人工播种的历史,在这里已经基本结束了。
坚持自力更生搞配套
在一九七四年以前,每年春播期间,男女老少总动员,早晨披星走,晚上戴月回,腰酸腿痛两手麻,一种就是几十天。一九七三年全县已有三百台拖拉机,人们为什么还这样忙这样累?就是因为拖拉机不配套,只能翻、耙、压“老三样”。群众不满地说:“拖拉机不顶用,只能翻不能种。”县委也认识到:有机无挂,等于没化。但是,谁来挂?有人主张“国家拨多少机具,就挂多少”。广大贫下中农急切地说:“解放双手靠双手,我们一不等、二不靠,自力更生搞配套。”群众的愿望和决心,增强了领导的信心。县委立即作出决定,书记动手,全党动员,从农业需要最迫切、增产效果最显著、减轻劳动强度最有效的方面入手,先在播种、中耕、深松等主要环节上突破农机配套的难关。
“解放双手靠双手,自力更生搞配套”的群众运动,象春风一样吹遍了全县。津河公社十七大队群策群力,攻机播难关。年轻的驾驶员张清海,根据大家的意见,在七铧犁大梁上安装了圆盘开沟器和播种箱,机播玉米、大豆、高粱、谷子成功,既能平播、垄播,又能清种、间种。
中耕机具的配套,更是急迫。过去,旧式农具起的垄,大小不均,弯曲不直,机械耥不了,只好在拖拉机后边挂上八、九副弯沟犁。拖拉机在前边开,社员扶着犁后边跟,拖拉机跑的快,社员喘的急,称为“犁后喘”。群众抱怨说:“快起车,拉坏犁,急刹车,戳肚皮,压了苗,干着急,满身汗,一身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四方台公社富荣大队的拖拉机手袁明志一马当先,到处问计。老贫农吴永富说:“马拉犁耥地,有时松开手,犁照样随沟就弯朝前走,为啥不能在犁上安个机器,调节方向呢?”袁明志受了启发,经过五次试验,终于试制成功中耕自动随行器。县委及时召开现场会,推广他们的经验。
围绕科学种田搞配套
突破“老三样”,消除“犁后喘”,绥化县的农机配套跨出了一大步。但是,刘少奇散布的“精耕细作不能机械化”的谬论,流毒很广;加上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那种认为拖拉机“只能干粗活,不能干细活”的看法,仍然是实现机械化的阻力。“四人帮”攻击“搞机械化就是不要革命化”,更引起一些人的思想混乱。
县委引导干部和群众学习毛主席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指示,并且结合秦家公社“顶牛田”的实例作宣传。一九七五年春,这个公社要种一块四十亩的玉米丰产试验田,有人主张机播,有人要手工埯种,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只好各种一半。结果,由于机播密度均匀、深浅一致、出苗整齐,亩产比手工埯种的增产五百多斤。事实最有说服力。排除了这些思想阻力,全县开始了围绕科学种田搞配套的新尝试。
过去,这里也按照农业“八字宪法”搞科学种田,但未在机械化上找出路,只在手工操作上下功夫。比如推广间作、混种、套种等作物布局,根本不考虑农机能否进田作业,结果出现了“科学种田大忙,拖拉机一边干闲”的现象。县委吸取过去的教训,实行老农、农业技术人员和领导干部的“三结合”,搞科学种田的试点,总结出了这样的经验:精耕细作的农艺技术要与机械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农机具不符合科学种田要求的就进行改革,农艺技术不适应机械操作的就进行革新。
三年来,县委广泛发动群众,双管齐下:一方面改革配套农具,把全县三百五十台七铧犁、扣种机,全部配上播种部件、中耕自动随行器、深松铲、护苗器、割茬机、施肥追肥部件、滤水装置等,改成能进行多种作业的“万能机”;一方面革新农艺技术,除小麦、玉米、高粱、大豆、谷子五大作物全部改为机播外,又在土壤耕作上,改过去年年平翻为少翻深松,减少翻地比例,加深耕层,保墒增温。在种植方式、施肥方法、中耕作业等方面,也进行了改革,不断提高了机械化科学种田的水平。
现在,全县已有四千一百多台(件)大型机引农具,平均每台拖拉机可挂七、八种机具和部件,田间作业项目由过去的六项增加到十五项。翻地、整地、播种、中耕、深松、追肥、铲茬等田间作业和非田间作业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
土法上马搞配套
绥化的农机工业基础差,设备简陋,原材料又不足,要造这么多的配套机具,完全是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土打土闹造出来的。
一九七五年冬,正当“四人帮”叫嚣“农业机械化是业务部门的事,党委不要抓”的时候,县委顶住这种干扰,组织群众热火朝天地大搞农机配套。胜利公社没有小红炉,临时砌起地火炉代替;没有吹风机,就用手拉风箱。他们苦战七天七夜,在九台七铧犁上安上了播种箱、护苗器和深松铲,保证了春播的需要。
试制矮棵作物收割机,是绥化县今年要突破的主要项目之一。秦家公社农机人员和社员群众承担了这一试制任务。他们看不懂图纸,就用黄泥作模型;没有翻砂设备,就用锻打代替;需要七、八十种不同规格的钢材,硬是用小钢锯切出所需要的各种规格的钢材。他们只用了一个月时间,把全县第一台矮棵作物收割机造出来了。
短短三年中,绥化普遍建立了县、社、队三级修造网、四个大修点。机具维修,已做到大修不出点或县,中修不出公社,小修不出大队。机具制造,县、社、队三级工业实行了合理分工,难度大的部件由县里搞,一般部件公社搞,简易部件大队搞。这样分工合作,大大加快了配套农机具的生产。一九七五年以来,全县就生产了五万七千多件农机零部件。
土打土闹搞配套,节约成绩很显著。全县三年中节省了五百多吨钢材、二百余万元资金。
“铁牛”添“翼”,农业高“飞”。一九七四年,全县粮食亩产上了《纲要》。三年来,平均每年向国家交售商品粮三亿五千多万斤,平均每个农村劳力交粮二千五百多斤。
由于机械化程度的迅速提高,全县腾出百分之五十的人力和畜力,组成了农田建设、植树造林、养猪积肥、多种经营四个常年专业队,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经过三年努力,全县已有一半耕地实现了方田化,灌溉面积扩大到五十万亩,喷灌面积达到了四万多亩;植树造林总面积共二十三万多亩;去年每人平均养猪零点八头;养鱼水面四万亩;社队企业发展到六百二十个,全年总收入达一千五百多万元。集体经济壮大了,近两年又为大办机械化提供了资金八百多万元。
新华社记者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