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广开才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10-26
第1版()
专栏:

广开才路
方之
今年高等学校招生作了重大改革。改革的内容之一,就是扩大招生范围。不超过二十五周岁、未婚、符合条件的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可以报考;应届高中毕业生可以报考;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有成绩或确有专长的,以及一九六六年、一九六七年两届高中毕业生,年龄限制还可放宽到三十岁,婚否不限;在校的高中学生,成绩特别优良的,也可自己申请,由学校介绍,参加报考。这种广开才路的招生方法,对于快出人才,早做贡献,迅速改变当前教育与国家建设事业不相适应的状况,极为必要。
社会主义的高等学校,应该向具有相当的基础知识,而又有志于献身祖国的文化科学事业的优秀青年敞开大门,应该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展。解放以来,尽管有刘少奇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和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我们的学校也是这样努力去做的。但是,这些年来,“四人帮”利用他们窃取的权力,大搞形而上学、绝对化,使大学招生工作遭到严重的破坏。周总理根据毛主席的指示,提出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收一部分大学生,他们拒不执行。他们反对文化考试,注重“推荐”。而所谓“推荐”,恰恰是给“走后门”提供了可乘之机;对于那些学习成绩优秀但“没有门路”的青年,往往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这样,一方面,高等学校招收的对象很窄,“走后门”的很多,学生的质量没有保证;另一方面,大批政治上表现好、业务上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却被排斥在大学校门之外,得不到深造的机会。
粉碎“四人帮”以后,青年们纷纷给报社写信,给学校投书,表达他们要求升学,为祖国作出贡献的愿望。
黑龙江省的一位青年写信说:在“四人帮”的干扰下,我一直没有得到升大学的机会。尽管是这样,几年来我从未放弃对数学的学习。在粉碎“四人帮”以后,消除了“白专道路”、“智育第一”那一顶顶政治帽子的压力,我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我可以大胆地提出再升学的申请了。
上海市一个在街道生产组工作的女青年在信中写道:我家姐妹三人分别是六七、六八届初中毕业生,今年二十四、五岁。数年来,我们抱着为革命而学的坚强信念,自学了法语、英语两门大学专业课程。我们迫切希望得到进一步培养和深造,要求允许以同等学历考插班生或研究生。
这些信件说明,虽然“四人帮”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使广大青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挫伤,但是,仍然有许多青年,顶住了“四人帮”所谓“知识越多越反动”的谬论的压力,在实践中坚持刻苦自学,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不少人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有的还有一点专长。如果按照“四人帮”那种堵塞才路、埋没人才的招生方法,这些青年势必还要被关在大学校门之外,甚至连报名投考的资格都没有。现在,改革了招生办法,他们就可以报名投考,并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报几个学校和学科类别,让祖国挑选了。
希望各地区、各单位的领导同志,充分认识这种广开才路的招生方法对于发展教育事业、促进国家建设的重要性,积极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青年参加报考,并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必要的条件。
大学招生的名额总是有限的。未被录取的青年,比较起来总是多数。相信这些青年只要在工作实践中,继续刻苦钻研,努力掌握文化科学知识,以后仍然可以再次报考,也可以在七·二一等业余大学得到深造。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一定会让所有有志气的优秀青年,都得到充分的培养造就,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才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