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从马克思在图书馆的“脚迹”说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11-02
第2版()
专栏:

从马克思在图书馆的“脚迹”说起
梁长峨
在回忆马克思的一些书里,记载着这样一件十分感人的事: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不间断地学习研究二十五年之久。由于马克思在读书、写作时,常常情不自禁地在座位下用脚来回擦地,天长日久,竟把他座位下坚硬的水泥地磨去了一层,在那里留下了马克思的“脚迹”。由这“脚迹”,可以想见马克思是以怎样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难以想象的艰苦精神,呕心沥血,钻研科学,写出马克思主义“基石”的光辉巨著《资本论》的。
马克思从一八四九年移居伦敦起,一直到他逝世的几十年时间里,除了领导工人运动外,都是在英国博物院图书馆读书、写作。他几乎每天早晨九点准时到图书馆,总是坐在他常坐的那个位子上,埋头研究图书资料和官方视察员的一些报表,认真作笔记,一直工作到晚上七八点钟才回家。马克思从不浪费一点时间。为了整理笔记,进行写作,他常常忙得忘记吃饭,需要别人呼唤才去,但不等咽下最后一口饭,就又回到书房继续工作。
马克思认为,无知从来也不能帮助任何人。他为了写《资本论》,广泛深入地研究了各个领域里的知识,对哲学、法学、历史学、科学技术史、政治经济学、统计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化学、文学,以至解剖学、复式簿记等,都细心研究过。马克思在看书时,特别喜欢作笔记。为了写《资本论》,他作过笔记、摘录的书就有一千五百多种以上,读的书更是不计其数。他的笔记、提要可以编成许多巨册。他对他要的书,非常熟悉,他的书斋中的书籍与文件就象他自己的四肢一样服从他的支配。
马克思对科学研究的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总是以极大的兴趣研究那些不断出现的新资料和新文献,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新事实和新情况,反复修改,不断充实自己的著作,做到精益求精。他所引证的任何一件事实或任何一个数字都是经过多方面核实的。他从不满足于间接得来的材料,总是要找原著寻根究底,而不管这样做有多么麻烦。反对马克思的人从来不能证明他有一点疏忽,不能指出他的论证是建立在受不住严格考核的事实上的。他不仅从不引证一件他还未十分确信的事实,而且也绝不出版一本没有经过他反复认真琢磨过的作品。他说:他宁愿把自己的手稿烧掉,也不愿半生半熟地遗留于身后。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写了十多年,但迟迟不肯拿出去付印。马克思曾经这样说:如果我贡献给劳动者的东西有一点不够完美的话,那就是一种罪过。
马克思为什么能够创立马克思主义这个最完整、最严谨、最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科学,写出《资本论》这样一部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教科书?为什么他的知识那样渊博,使同时代的人不能与之匹敌,后来的人也很少能赶得上?马克思在科学上获得的辉煌成就,除了他所处的时代这个客观条件,主要是他不畏劳苦,不怕困难,敢于向科学的高峰登攀。
今天,我们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都根本不同了,但马克思那种钻研科学的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科学虽然是到处为家的,但在任何不播种的地方是不会生根发芽的。对科学,只是热爱还不行,还必须象马克思那样具有严肃的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才能出成果。就在马克思写《资本论》的过程中,有一些“草包脑袋”的人对马克思进行攻击说:这一切不是很简单吗,何必整天钻在书堆里自寻苦恼呀!马克思反驳说:你们这些“愚蠢之徒”的知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当然不需要这样的努力,不需要在经济和历史资料里自寻苦恼呢!马克思的这些话,既是对那些“愚蠢之徒”的无情鞭挞,也是对那些不肯下苦功学习而又想获得科学知识的懒汉的深刻嘲讽。俄国的赫尔岑说:“科学决不能不劳而获,除了汗流满面而外,没有其他获致的方法。热情、幻想、以整个身心去渴望,都不能代替劳动,世界上没有一种‘轻易的科学’”。每一个人都有掌握科学的才能,但要使科学“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发芽和成长”,必须“熬尽心血”。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没有所劳,就没有所获。要想攻克科学上的一个一个难关,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要花费艰苦的劳动,但对于一个有志于科学的人,却会象马克思那样,坚持与困难斗争,战胜困难,从而激起无比的欢乐,感到无比的幸福。
时间,最公正无私,它童叟无欺,从不多给谁一分,也不少给谁一秒。可是在同样的时间内,为革命刻苦钻研科学的人,可以结下累累硕果,而那些碌碌无为的人,落得的只是两手空空。我们的国家到本世纪末,还有二十三年。一切科学工作者,一切奋发向上的青年,都应下苦功,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向世界科学技术的高峰进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