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阅读
  • 0回复

《毛主席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贡献》一文的若干注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11-02
第3版()
专栏:

《毛主席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贡献》一文的若干注解
波兰问题
波兰于一七七二年、一七九三年、一七九五年三次被外国瓜分。第三次瓜分的参加者是普鲁士、奥地利和沙皇俄国,这意味着波兰国家的沦亡。这一次,普鲁士侵占了波兰本土的大部分。奥地利在其侵占地区建立了所谓的“加里西亚和洛多美里亚大公国”。沙皇俄国则把几次瓜分前处于波兰疆界以内的立陶宛、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土地划入它的版图。
占领者的倒行逆施激起了波兰人民的强烈反抗。一八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在华沙爆发了闻名世界的波兰起义,给了沙俄占领者以沉重打击。与此同时,在普鲁士占领区和奥地利占领区,争取波兰独立统一的民族解放斗争也广泛展开。当时由俄、普、奥组成的反动的“神圣同盟”,正准备镇压法国的革命,但波兰起义把俄国牵制了一年。恩格斯曾经说过:“波兰就这样再次以自我牺牲拯救了欧洲的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40页)
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对波兰问题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波兰人民反抗沙皇俄国,对欧洲革命产生了巨大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给予高度的评价。文中引用的恩格斯的一段话,就是在纪念波兰起义十七周年的国际大会上说的,强调了波兰和德国的民主主义者应该为解放两个民族而共同努力。
“爱尔兰问题”
一八七○年马克思致齐·迈耶尔和奥·福格特的信中提到的“爱尔兰问题”,指的是当年爱尔兰的民族解放斗争同英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问题。爱尔兰曾经是英国的第一个殖民地。十六世纪左右,英帝国在爱尔兰建立了残暴的殖民统治。一七九八年,爱尔兰人联合会举行起义,遭到了英帝国的镇压。之后,一八○○年英国强行把爱尔兰同英帝国合并,进一步加紧殖民控制和掠夺。
马克思在给国际工人协会各分会领导人的信中一再强调爱尔兰问题,十分重视当时爱尔兰民族解放斗争的作用和意义。马克思曾指出:“英国贵族如果在爱尔兰被推翻,那末,他们在英国也就会并且必然会被推翻。这就为英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了前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79页)
十九世纪沙俄帝国对欧洲的扩张
十九世纪初,俄国通过战争,从瑞典手里夺取了芬兰,改为行省,又通过打败土耳其,兼并了比萨拉比亚。一八○七年,亚历山大一世与拿破仑签订提尔西特和约,规定在普鲁士所瓜分的波兰土地的基础上建立华沙公国,置于法国控制之下。一八○九年又把奥地利所瓜分的土地归于华沙公国。后来由于俄、英、普、奥取得了对拿破仑战争的胜利,在一八一五年重新瓜分欧洲势力范围的维也纳会议上,俄国获得了华沙公国的大部分领土。
一八二八——一八二九年的俄土战争结束后,俄国夺取了高加索黑海沿岸除巴统以外的全部地区,攫取了多瑙河口及附近的岛屿,取得了出入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的权利,加强了在巴尔干的势力。
一八四八——一八四九年欧洲革命时期,欧洲的一些反动势力把沙俄看作是自己利益的可靠保护者。沙皇俄国勾结各国反动势力,残酷镇压了欧洲国家的革命,并利用这一时机加紧向巴尔干进行扩张。一八五三——一八五六年终于爆发了俄国同英、法争夺巴尔干的克里米亚战争,结果俄国被打败,它丧失了在巴尔干攫取到的部分特权,控制地中海、独占巴尔干的扩张野心暂时受阻。
土耳其、波斯和中国的革命
列宁在一九一三年提到的土耳其、波斯和中国的革命,是继一九○五年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之后在亚洲地区发生的几次主要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土耳其革命,指的是一九○八至一九○九年的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苏丹哈米德二世的残暴专制统治,一九○五至一九○七年,非土耳其族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土耳其军队中也发生暴动。马其顿还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游击战争。正是各族人民的起义,给了奥斯曼帝国苏丹的反动统治以有力的打击。一九○八年,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青年土耳其党,争取到一部分苏丹军队的支持,乘机用暴力发动政变,迫使苏丹哈米德二世宣布恢复宪法和举行国会选举的命令。青年土耳其党在夺取政权后违背了对人民的许诺,采取了一系列削弱革命力量的反动措施。一九○九年又发生了效忠于苏丹的反革命政变。这个反革命政变遭到失败,哈米德二世被废黜,马赫美德五世被扶上皇位;青年土耳其党组织了新政府。
波斯革命,指的是一九○五至一九一一年间,伊朗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伊朗在英国和沙俄等帝国主义侵略下,沦为半殖民地。在一九○五年俄国革命的影响下,伊朗北部地区首先出现革命浪潮,反对帝国主义、要求民主自由的革命运动遍及全国,农民暴动、城市起义迭起。在人民斗争的压力下,统治者被迫让步,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中国革命,指的是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同盟会领导的一九一一年推翻清皇朝的辛亥革命。
反法西斯阵营
三十年代发生的世界经济危机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争夺。帝国主义国家再一次重新组合,分裂成英、美、法和德、意、日两大集团。德、意、日走上了法西斯化的道路,企图通过战争重新瓜分世界。它们野心勃勃,疯狂扩军备战,不断对弱小民族和国家发动侵略战争,成为新的帝国主义战争的策源地。而英、法、美则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对德、意、日的侵略扩张,实行绥靖政策。一九三八年至一九三九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一九三九年九月,德军进攻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希特勒德国突然进攻苏联之后,世界上形成了包括苏联、美国、英国、法国、中国和其他许多国家在内的反法西斯阵营,共同抗击并最后战胜了德、意、日法西斯。
中南美
美洲过去分为南美洲和北美洲,以巴拿马地峡东端为界。后来,有人把北美洲的南半部,即从墨西哥直到巴拿马,包括西印度群岛在内,另称为中美洲。
由于中、南美洲大多数国家过去是拉丁语系的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所以长期以来,人们把中美洲和南美洲称为拉丁美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帝为了镇压日益发展的拉美人民革命斗争,维护它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一九四七年八月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同十九个拉美国家签订了“美洲联防条约”,次年又拼凑了“美洲国家组织”。
斯皮茨伯根群岛
挪威管辖的斯皮茨伯根群岛,是北冰洋上一个多山的群岛,是世界最北端有人居住的地方。面积六万二千平方公里。它物产丰富,盛产优质煤,估计储量在五十亿吨以上,还有石油、天然气等。
斯皮茨伯根群岛地处战略要津,扼守苏联潜艇和水面舰只从摩尔曼斯克进入北大西洋的主要通道,是俄国老沙皇梦寐以求的侵略目标。
根据美、英、法、苏等四十多个国家一九二○年签订的巴黎条约,挪威对这个群岛拥有“完全和绝对的主权”。一九二五年,挪威正式宣告斯皮茨伯根群岛为其所辖的一个行政区。但是,近年来,苏联出于军事上和经济上的考虑和称霸野心,力图把斯岛据为己有,提出了同挪威共管这个群岛的无理要求,遭挪威拒绝。苏联并不甘心,它借口巴黎条约规定签字国对该岛在经济上享有某种权利,以“采煤”为名,向岛上增派大批人员,并建立军事和行政设施;它一再违反挪威的法律,侵犯挪威主权,甚至派遣大型直升飞机到该岛上空进行活动,妄图“通过造成既成事实”,攫取斯岛。苏联的这种霸权主义行径,激起了挪威政府和人民的强烈谴责和反对。
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是十九世纪末期德意志帝国的最后一个皇帝。他是德皇威廉一世的孙子,于一八八八年登基。威廉二世在位期间,德国发展成为新的帝国主义强国,工业生产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他为了资产阶级容克(大地主)的利益,积极扩军备战,加紧对外侵略和扩张。一九○○年,入侵中国,血腥镇压义和团起义的八国联军头目瓦德西,就是威廉二世派来的。
为了与老牌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以威廉二世为首的德帝国主义成了挑起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罪魁之一,一九一八年失败。同年十一月,德国发生革命,威廉二世被迫退位,逃到荷兰过流亡生活,一九四一年死去。
“慕尼黑协定”
“慕尼黑协定”全称为《德国、联合王国、法国及意大利间的协定》,是由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同希特勒、墨索里尼一九三八年九月于德国慕尼黑签订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法西斯气焰十分嚣张,妄图称霸欧洲、重新瓜分世界。它首先并吞了奥地利,接着暴露出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野心。捷克斯洛伐克是欧洲的一个小国,境内苏台德区有一部分日耳曼人居住。希特勒以此为借口,陈兵德捷边境,以发动战争相要挟。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幻想以出卖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保全自己不受侵犯,并把祸水引向东方,推动德国法西斯向当时的社会主义苏联发动进攻。“慕尼黑协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签订的。
协定共分八条。主要规定捷克斯洛伐克限期将苏台德区和与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同时要把捷克斯洛伐克在这些地区的军事设施、工矿企业、运输工具等无偿移交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被宰割后剩下来的领土,由英、法、德、意“保证”不再受侵犯。
但是,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不仅没有使战争危机有丝毫缓和,反而更增长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德国法西斯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占领了苏台德区后,一九三九年三月就出兵侵占了捷克斯洛伐克全部领土,并于同年九月进攻与英法订有盟约的波兰,把矛头指向英法,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索南费尔特主义
“索南费尔特主义”是指美国前福特政府的国务院顾问赫尔穆特·索南费尔特的一次讲话中提出的对苏关系的一种主张。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伦敦召开美国驻欧洲国家大使会议。会上,索南费尔特发表了一篇“反映基辛格观点”的内部讲话,指出“东欧国家要求自主”,“要求摆脱苏联的束缚的愿望更加强烈了”,而美国的政策是要争取“使东欧人和苏联的关系成为有机的关系”。所谓“有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东欧一些国家和人民忍受苏联的霸权统治,不要为独立起而反抗,以免“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
索南费尔特的这篇讲话,被认为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在欧洲划分势力范围的把戏,是美国统治集团内部绥靖主义思潮的反映。后来人们把索南费尔特的讲话称之为“索南费尔特主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