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农场潜力很大 增产增收不难——湖北省国营农场扭亏增盈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11-10
第1版()
专栏:

农场潜力很大 增产增收不难
——湖北省国营农场扭亏增盈记事
在湖北,仅仅在三年以前,一提起国营农场,不少干部还摇头说:十个农场九个亏损,增产增收很难。如今,情形大不一样了。全省四十六个农场,去年除两个农场外,四十四个做到了增产增收,不亏损,有积累,盈利共达六百七十三万元,还向国家提供了大量农畜产品。有二十一个农场成为全省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
这个变化是怎样来的?湖北省的经验是什么?领导要到下面去研究问题
湖北省的国营农场,分布在滨江湖沼地区和大山丘陵地带。一九五三年起,职工们陆续来到这些素称“草窝子、水窝子、血吸虫窝子”的地方,千辛万苦地开垦出二百二十多万亩耕地,创办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大农业,誓为国家作出贡献。
然而,办农场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刘少奇大刮下马风,林彪散布“变相劳改”谬论,特别是“四人帮”乱扣所谓“唯生产力论”的帽子,制造“亏损有理”等谬论,给农场带来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一些农场方向、道路不正,管理混乱,年年亏损。于是,有些干部泄气了,感到“农场难办,面貌难变”。
国营农场果真是“难办”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湖北省委的领导下,一九七四年,省农垦局的负责人,同市、地、县的领导干部一道,深入农场,了解情况,解剖典型,总结经验。
后进中有先进。襄阳地区的清河农场就办得好。这个农场一九六○年建场后的第二年,就年年有盈余,一九七四年前上交的积累,超过了国家全部投资五十六万元。这个场为什么办得好?好就好在有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带领职工认真学大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搞好企业管理,严格经济核算,勤俭办场。
农场“面貌难变”吗?江汉平原白露湖边的西大垸农场一年翻身的事实,打破了这种论调。一九七四年,省农垦局党委副书记王平,带着工作队来到这个“老大难”单位调查研究,听到了一首歌谣:“家住白湖边,动手就是钱,一天好几块,哪个想种田?领头人不管,越搞越大胆。”一首歌谣反映了“老大难”的实质。工作队深入一摸,发现领导班子里的主要负责人,对场里的资本主义倾向,睁只眼闭只眼,放任不管。他们对症下药,帮助场党委整顿领导班子,发动群众大批资本主义,大干社会主义,一年打了个翻身仗,扭亏为盈。
领导到下面去研究问题,破了形而上学,立了辩证观点,增强了办好农场的信心:只要党的领导得力,经济措施得力,国营农场不但一开始就可以办好,而且可以迅速排除干扰,扭转被动局面。他们下决心对全省国营农场来一个全面整顿。配备好一、二、三把手就有希望
“四人帮”胡说“整顿就是复辟”,湖北省国营农场用实践回击了这个谬论,证明了整顿就是革命,整顿才能前进。
当阳县草埠湖农场,创建在“芦苇遮天,钉螺遍地”的荒湖滩上。二十年来,这里的农田基本建设始终是小打小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收效甚微,大部分土地仍是“望天丘”,血吸虫的威胁继续存在,是全省突出的亏损农场。是职工们不好好干吗?不是。二十年来,职工们从五湖四海来到农场,就是为了给国家创造财富。许多人常年起五更睡半夜,奋不顾身地忘我劳动。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新任党委书记朱大望觉得要从领导上找问题。农场党委决定开门整风。三百七十多名职工代表,给领导提了三百多条意见。归纳起来是三个方面:一是不学大寨,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农忙时甚至从外面雇工种田,不但增大了开支,而且越搞越没志气。二是缺少长远打算,不作全面规划,旱年种低处,涝年种高处,一些工程前面挖,后面填,今年建,明年拆,无效劳动多,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三是领导光喊不干,很少参加劳动。有的党委成员身在农场,心想城市,影响很坏。
批评一针见血,把党委敲醒了:以前七抓八抓,只抓群众,不抓自己,自己不带头,影响了广大群众的干劲。为了扎根农场,办好农场,一位党委副书记把父母接来农场,政治处主任动员爱人来农场落户,妇联主任通过组织把在县里工作的爱人调来农场工作。党委成员向群众表决心:一身扑在草埠湖,豁出命来干革命。他们分头深入下去,调查研究,走群众路线,按照实际情况制订了园田化、水利化、机械化、电气化的规划,带领职工大搞以治水灭螺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奋战两年,大见成效。一九七六年,粮、棉、油、猪的指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盈利八十六万元。
整顿好领导班子,特别是配备好一、二、三把手,农场有了希望。这两年,湖北省农垦战线认真推广了草埠湖农场的这个主要经验,省、地、场抽调了三千多名干部,组成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整顿“软、散、懒”领导班子,使一些“老大难”单位迅速改变了面貌。湖北省最大的东西湖农场,过去亏损出了名,有人总觉得难办、难抓。去年,武汉市委副书记亲自帮助这个农场,从组织上、思想上、经营管理上进行全面整顿,调整了一、二把手。全场职工顶住“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大干了一年,夺得了粮食、棉花超《纲要》、多种经营大发展的好成绩,一年盈利八十万元。职工们说:千难万难,有了好的领导就不难。狠抓农场的三项建设
有了好班子,还要有切实措施,才能把国营农场真正办好。湖北省农垦战线的经验是:要下苦功夫抓好农场的三项建设。
首先,建设一支革命化的队伍。今天的农场职工,昨天多数是农民。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带有小生产的习惯心理,一遇风浪,很容易滋长资本主义自发倾向。因此,这几年,湖北省农垦战线的各级党委坚持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向职工不断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批判资本主义倾向。各农场除选派干部到省、地、县党校学习以外,还在场内举办学习班,轮训党支部书记。生产队常年办夜校,组织职工学习毛主席著作,用忆苦思甜、算账对比的方式,分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界限。
第二,靠自己的双手,艰苦奋斗,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变生产条件,甩掉“靠天吃饭”的帽子。绝大部分农场根据位于湖区的特点,高筑堤,深挖渠,围湖蓄水,排灌分家,平整土地,消灭钉螺,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使旱涝保收面积达到百分之六十。
第三,大抓企业管理,勤俭办场。各农场批判“缺钱缺料向上要”的伸手思想,改变“账目严重不清,资金管理混乱”的状况,纠正“生产不计成本,开支不讲计划”、“家大业大,浪费点没啥”的“大少爷”作风。各农场用很大的力气抓增产节约,勤俭办场。不光是财务部门抓,党委成员也抓;不光是农业上讲勤俭节约,畜牧业、工副业、机务、文教卫生、农场机关也厉行节约。去年,全省农场增收节支共四百三十多万元。 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