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知难而进——记小黑麦专家鲍文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11-11
第4版()
专栏:

知难而进——记小黑麦专家鲍文奎
小黑麦专家鲍文奎,为革命搞科研二十多年,不畏艰难,刻苦钻研,和科技人员、工人合作,终于用人工方法培育出了异源八倍体小黑麦。这种作物在高寒山区种植,一般比当地种植的小麦、黑麦、燕麦增产百分之三十到四十以上;面粉品质也高于普通小麦。
“攀登科学高峰,要敢于知难而进,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前进。”这是异源八倍体小黑麦的培育者、全国著名的小黑麦专家鲍文奎在科学实验中的深切体会。
鲍文奎今年六十二岁。现在是北京市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四级研究员,水稻、小黑麦多倍体育种负责人。解放初期,他从国外回到祖国后,就开始从事小黑麦的研究工作。二十多年来,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他一心扑在科学事业上,刻苦钻研,不畏艰难险阻,和科技人员、工人合作,终于用人工方法培育出了异源八倍体小黑麦。目前,这种作物在我国云贵高原和西北高寒山区种植面积已达十三万亩。大面积种植结果表明,它既具有黑麦的小穗多、抗病、耐瘠薄的特点,又具有小麦的小花多、品质好的特点,增产潜力较大。在高寒山区种植这种麦类作物,一般比当地种植的小麦、黑麦、燕麦增产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以上;而且它的面粉品质高于普通小麦,蛋白质含量高,发酵性能好,可以做馒头、面条、面包等食品,秸秆可作乳牛饲料。
小黑麦在自然界里原来并不存在,它是采用多倍体育种这一新方法,由小麦和黑麦两个不同属的作物杂交,经细胞染色体加倍而育成的一个新物种。国外研究小黑麦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许多国家的科学工作者,在培育比六倍体小黑麦要好得多的异源八倍体小黑麦中间,遇到重重困难而退了下来。用人工能否培育出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呢?鲍文奎想,完成这个研究课题,无疑是要遇到很多困难的,但它对人民是有益的,有益就要干!我们新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应该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外国能做到的,我们要做到;外国没有做到的,我们也要做到。他下了决心,认真参阅外国的一些学者研究八倍体小黑麦的材料,分析他们没有培育成功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取人之长,为我所用,密切结合我国禾谷作物育种的实际,制订了培育异源八倍体小黑麦的方案。鲍文奎和育种组的科技人员、工人一起,在看起来象是非常平凡的琐碎的但却是连续性非常强、必须严谨从事的工作中,一丝不苟,不畏艰难,坚持攀登不息。
小麦和黑麦虽然都是麦类,但二者是不同的物种,杂交困难。小麦品种很多,能同黑麦杂交的很少,能杂交的不理想,理想的又不能杂交。为了克服这一矛盾,使理想的小麦品种具有可杂交性,就得先在小麦之间进行杂交,育出理想的能与黑麦杂交的小麦品种。为此,鲍文奎和科技人员、工人先后花费了四年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小麦与黑麦可杂交性遗传的鉴别试验。每年五月,是小麦、黑麦的盛花时节,鲍文奎带领科技人员、工人在田间仔细观察、记载,选择亲本,进行人工去雄授粉。经过一番努力,他们用了二十九个小麦品种与黑麦反复多次杂交,可喜地测定出三个春小麦品种容易接受黑麦的雄性花粉。这些易与黑麦杂交的小麦品种,他们称之为“桥梁”品种。鲍文奎把不易与黑麦杂交的小麦品种先同小麦“桥梁”品种杂交,然后利用它们的第一代或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再同黑麦杂交。小麦与黑麦杂交后得的杂种,经过人工加倍它的细胞染色体数,就变成了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原始品系。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六六年,他们先后制造出了近五千个小黑麦的原始品系。
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人工培育的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品系,综合了普通小麦和黑麦的优点,表现出穗大、粒大、粒多、茎秆粗壮、抗病力强等特性。但它们的结实率往往不能达到正常的程度,而且种子也皱缩不饱满。这是国际上没有解决的难题。是知难而退,还是知难而进呢?鲍文奎迎着困难上。为了尽快解决以上两个问题,他们进行肥料、播种期、温度、光照、微量元素、生长刺激素等方面的多次试验,但是仍然未能获得理想的结果。后来,他们经过探索,在制造的大量小黑麦原始品系中,选择其结实率和籽粒饱满度比较好的作亲本,进行品系间杂交。每年六月下旬,小黑麦收获时,鲍文奎组织技术员和工人集体观察、鉴定、评议,留优去劣。这样,一年年一代代严格选种,初步解决了八倍体小黑麦结实率低和种子不饱满的问题,达到了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水平。
近几年来,在党的领导和群众的支持下,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在我国西南、西北等粮食产量较低的高寒山区广泛试种。鲍文奎排除“四人帮”的干扰,坚持把试验地的育种工作同在农业生产上进行多点试种紧密地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和巩固这一科研成果。根据他们的建议,今年农林部按自然区划分,全国分别成立了乌蒙、秦岭、凉山、大巴山、伏牛山、六盘山、燕山等七个小黑麦科研协作组,从而把小黑麦的生产和科学研究工作推向了更高的水平。
现在,小黑麦还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方种植,还存在着秆高易倒伏、晚熟等缺点。根据生产上的需要,鲍文奎和小黑麦课题组的同志一起,正在改进小黑麦,在培育矮秆、抗寒、抗病、早熟的小黑麦新品种上下功夫。同时,在多倍体水稻的研究工作中,也开始了新的探索。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附图片)
这是鲍文奎(中)与科技人员一起制定小黑麦育种计划。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