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8阅读
  • 0回复

埋头苦干 勇攀高峰——记昆虫学家赵修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12-02
第3版()
专栏:

埋头苦干 勇攀高峰
——记昆虫学家赵修复
福建农学院教授赵修复,三十多年来一直和昆虫打交道。他是为植物害虫寻找天敌、研究天敌的人,是为我国生物防治工作作出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
害虫的天敌寄生蜂,是昆虫界的一类虫子。它的幼虫寄生在别的昆虫的卵、幼虫或蛹里。大多数寄生蜂对害虫能起自然抑制作用,对防治植物虫害具有重要价值。
赵修复教授研究的主要是寄生蜂分类这门基础科学。寄生蜂的种类很多,光是赵修复教授研究的寄生蜂的一个类群——姬蜂,在我国已知的就有一千零八十三种。他根据这些寄生蜂的不同特征,加以鉴定分类,系统整理。共积累了两万多个寄生蜂标本和三万多张资料卡片;被他第一次发现的昆虫新种就有八十多种;他编著了我国第一部寄生蜂分类学著作《中国姬蜂分类纲要》;发表了学术论文五十多篇。此外,还编写了许多资料汇编、通俗读物等,为我国昆虫科研事业做出了贡献。
一九七○年六月下旬,赵修复来到闽西北山区泰宁县上青公社上青大队,参加植保工作。
两年多的农村生活,丰富的植保工作实践,使赵修复进一步加深了工农感情,增强了事业心。他发现田间寄生蜂种类繁多,是寄生蜂分类研究的广阔天地。他改变过去习惯于到深山密林里采集标本的做法,转向田间调查,先弄清楚田间害虫的天敌,这是生产的需要,也是搞分类研究取得丰富资料的源泉。
赵修复教授从一九七二年主持福建农学院生物防治研究室工作以来,就和青年科技工作者一起,积极开展利用寄生蜂防治害虫的实验研究。他们在农村建立基点,和基层植保工作者协作,利用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研究绒茧蜂防治小菜蛾以及蚜虫的天敌大草蛉和亚非草蛉等,都取得一定成绩。赵修复把开展田间害虫天敌资源调查,尤其是水稻害虫天敌的调查,作为生物防治研究室的主要科研课题,亲自搞调查研究。人们经常看到他手拿捕虫网,背着标本采集袋,在田间捕捉小飞虫;看到他头顶烈日,跪在稻田里,拨开一丛丛水稻,寻找水稻基部的卷叶螟蛹;看到他深夜或黎明前站在田间黑光灯旁,聚精会神地观察趋光性寄生蜂的活动。经过坚持不懈地调查,他掌握了丰富的资料,推动着寄生蜂分类的深入研究。为了更好地鉴定寄生在害虫幼虫和蛹里的寄生蜂种类,正确计算寄生率,赵修复又着手研究寄生蜂幼虫。在早稻快成熟,卷叶螟化蛹时,他每天都到田里采回卷叶螟的蛹,对寄生蜂已经跑掉的蛹壳,解剖后取出蛹内寄生蜂脱下的皮,经过处理、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头骨和口器,进行鉴定。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他写出了《水稻螟虫寄生率幼虫调查的一些体会》和《怎样正确调查蛾类蛹的寄生率》两篇论著,在我国第一次提出寄生蜂幼虫鉴定的意义和方法,在寄生蜂分类学研究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一九七三年初,赵修复参加了《姬蜂总科经济昆虫志》的编写工作。为了摸清我国姬蜂的“家底”,他两次到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如饥似渴地翻阅中外文献资料,看标本,做资料卡片,每天晚上都工作到深夜。有时累得伏在案上打盹,他就打盆水洗一下脸,提提神,又继续埋头苦干。经过三个月紧张的工作,终于掌握了有关文献资料。一九七六年,他编著的我国第一部寄生蜂分类学的科学著作《中国姬蜂分类纲要》一书问世了,为我国昆虫分类工作者和植保工作者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四人帮”污蔑埋头搞科研是“白专道路”,阅读外文资料是“洋奴哲学”。在为打好科学翻身仗而努力奋战的赵修复教授,对“四人帮”肆意破坏我国科研事业无比愤慨,他对生物防治研究室的青年们说:“不要睬他们那一套,我们搞我们的”。
粉碎“四人帮”,赵修复教授心欢畅。他订出计划,决心大干苦干,在今年内完成《福建省昆虫名录》一书的编著,并与助手陈家骅共同完成协作编写的《水稻天敌昆虫手册》等,向全国科学大会献礼。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