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红叶辉映情谊深——中国妇女代表团访日随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12-04
第5版()
专栏:东京通讯

红叶辉映情谊深
——中国妇女代表团访日随记
美哉秋深辰,好友聚一堂;
誓叫日中谊,绵绵万代长。
一位日本女士怀着深挚的情谊,写了这首赠给访问日本的中国妇女代表团的诗。日本列岛,秋光如画,红叶辉映,给代表团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更使代表团难以忘怀的,是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发自心坎的真挚情谊。
姐 妹 情 长
“日本妇女要进一步团结起来,为争取早日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而努力……”;“日本妇女与中国人民一起,为中国在华国锋主席领导下一举粉碎‘四人帮’而高兴……。”真挚、友好的语言,在代表团访问日本期间,时时刻刻萦回耳际,温暖着团员们的心。
代表团到达北海道钏路的一天晚上,观看了为欢迎代表团而演出的当地乡土节目。一组樱花舞,分外吸引人。那古老的樱花谣旋律,那日本传统的舞蹈秀姿,形象地表现了樱花的美丽、高洁。这位演员叫泉玲子,是当地一位民间舞蹈家。去年,中国一个代表团访问钏路时,她曾为中国朋友表演过鹤舞。鹤舞,是日本的传统节目,但泉玲子给它注进了日中友好的内容。那是因为郭沫若同志曾经赠给冈山县一对丹顶鹤,后来,为使这对丹顶鹤一代代繁衍下去,又移到钏路的丹顶鹤自然公园。这一友谊佳话,经过泉玲子的艺术加工,融汇到古老的日本鹤舞中。
演出结束后,泉玲子和团员们亲切地攀谈起来。她说:“缅怀古代日中两国的文化艺术,中国好比大人,我们好比孩子。”“这不对!”杨纯团长立即亲切地纠正说:“中日两国人民是兄弟,我们俩就好比是亲姐妹。”泉玲子听后,激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她不仅为自己有了一位中国姐姐而高兴,更为两国妇女和人民的友谊不断加深而感动。好久,泉玲子才平静下来,亲昵地叫了一声:“姐姐!”
杜鹃花与阿伊努
旭川是北海道第二大城市,这里的人们酷爱杜鹃花。大街小巷,家家庭院,都种植着杜鹃。据说,最先来开拓这块地方的是日本唯一的少数民族阿伊努族。他们来时,一片荒野,万木凋零,严冰下只有几株杜鹃挺立着。度过酷寒风雪,开出红艳艳的花朵,向人间报告了春讯。因此,杜鹃花被定为旭川的“市花”,成为旭川的象征。
一九七三年,旭川市的朋友到中国访问,为了祝愿两国人民友谊象杜鹃花一样,不畏严寒,迎春开放,选送了两千株杜鹃给中国人民。中国人民回赠了名贵的夹叶垂柳。现在,这些杜鹃和垂柳,已分别在中国和日本旭川扎了根,茁长出新绿的枝条。中国妇女代表团和日本朋友欢聚时,日本朋友追怀往事,又拿出当年郭沫若同志给旭川杜鹃树的题词:
杜鹃千棵树,北海道移来;
友谊红于火,万年花盛开。
阿伊努的妇女热情地同代表团举行文艺联欢,介绍了他们的生活情况。掌声中,阿伊努族妇女跳起古老的民族舞蹈。一位妇女挥舞着长箭翩翩起舞。阿伊努族朋友还特地表演了口弦,这是阿伊努族的民族乐器,可演奏出各种美妙的音调。她们告诉中国朋友,现在能够熟练地掌握这种口弦的人已经不多了。
分手的时候,两国朋友恋恋不舍。
一位曾经访华的阿伊努妇女含着热泪把舞蹈用的箭头等送给代表团的蒙族团员娜布沁花,并深情地祝愿:“杜鹃花开时,我们再相会。”
共 同 的 心 愿
中国妇女代表团在日本逗留的二十一天里,先后访问了十五个县、市,同日本妇女和各界朋友进行了广泛接触。日本朋友反对霸权主义的强烈呼声,激起了代表团的共鸣。
十一月中旬的一天,代表团去千叶县铫子市。汽车沿着海湾奔驰,朦胧的海面,归舟点点。代表团到达铫子市鱼市场时,正逢一批渔船卸货。几百米长的水泥码头上,人声鼎沸,一片繁忙。日本朋友告诉代表团,由于苏联渔船队的滥捕,日本近海渔业资源受到极大的破坏。鱼越来越少,一向以鱼类为主要副食的日本人民,面临着一场新的挑战。
离鱼市场不远的地方,一群人围着一座小山似的垃圾堆愤然议论。陪同的朋友把大家带到垃圾堆前。一位妇女正指着破罐烂铁说:看看吧,这就是“友好邻邦”给我们日本渔民的“恩惠”。
这些垃圾是不久前渔民们从铫子湾附近海底清理出来的。它是苏联渔船队抛弃的废物的一部分。苏联社会帝国主义不但时常侵犯日本领海,掠夺渔业资源,而且恶意地把障碍渔业生产的大量垃圾抛到人家门口,真是欺人太甚!看到这些,中国妇女代表团不禁想起访问石川县时,报纸上发表的关于苏联船只在日本海蛮横检查日本渔船和非法罚款的消息,并回忆起站在纳沙布地角了望日本北方领土时,藤田邦治老人在血泪控诉后表示的决心:我们要把反对苏联霸权主义和收复北方领土的斗争一代一代进行下去,直到北方领土回到祖国的怀抱!
越来越多的日本朋友认识到早日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重要性。在铫子市的欢迎酒会上,市长、市议长等日本朋友联合发言,郑重宣布,今年市议会要通过早日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决议;在奈良,市长键田忠三郎代表奈良市民再三表示,要为反对霸权和早日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作出不懈的努力。人心所向,势不可当。中日友好的历史潮流,犹如大海的波涛,正在滚滚向前!
本报记者 张云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