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满园春色关不住——电影工作者怒斥“文艺黑线专政”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12-06
第1版()
专栏:

满园春色关不住
——电影工作者怒斥“文艺黑线专政”论
长期被“四人帮”禁映的一批优秀影片,正陆续与广大观众重新见面。每当放映这些影片,电影院里坐无虚席。许多青少年惊讶地说:“原来我们还有这么好的电影呢!”一些电影工作者看到这些影片,更是倍感亲切、分外激动。他们深深感激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
“四人帮”践踏社会主义的电影园地,把这么多的优秀影片长期打入冷宫,其罪恶的目的就是要全盘否定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早在一九六六年,林彪、江青在互相吹捧时,就给文化大革命前的文艺工作扣上了一顶“黑线专政”的大帽子。在“文艺黑线专政”的反动谬论指导下,电影战线成了“四人帮”攻击的重点对象之一。一九七○年五月张春桥在接见舞剧《白毛女》影片摄制组时,就攻击说,过去“拍了那么多毒草片”,“现在是从游击队开始重新干嘛”。一九七三年,江青在一次座谈会上又叫嚷:“解放二十多年来,电影的成绩很少,放毒很多,取得经验太少,很糟。”正是在林彪、“四人帮”的一片叫骂声中,十七年拍摄的故事片,不分青红皂白,一概被加上了种种莫须有的罪名,统统变成了“毒草”。
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呢?最近记者访问了部分电影工作者,他们以大量铁的事实批驳了“四人帮”长期鼓吹的这些谬论。
谈起党的文艺事业,大家首先想到毛主席的亲切关怀。众所周知,解放后的十七年,文艺战线始终存在着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对反动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关于《红楼梦》研究的论战,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揭露批判,反右派斗争,直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这一次次重大斗争,都使刘少奇的修正主义路线遭到沉重打击和挫败,使广大文艺工作者受到教育和锻炼,对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和推动。十七年来,刘少奇的修正主义路线对文艺工作确有严重的干扰和破坏,问题不少,但在文艺战线上,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始终是占主导地位的。
正是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指引下,在敬爱的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广大电影工作者积极地投身到广大工农兵群众中去,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十七年里,创作、生产了一大批好的或比较好的影片。记者在访问中得知,从一九四九年至一九六六年这十七年间,我国共拍摄故事片、舞台艺术片、纪录性艺术片六百多部,其中真正是毒草的,如《武训传》之类的,是极少数。符合六条政治标准的好的或比较好的影片占大多数。这些影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它们从各个侧面热情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毛主席,歌颂中国革命,努力贯彻毛主席提出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挥了革命文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战斗作用。中国革命各个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银幕上都有所反映。从大革命时期的《风暴》、《大浪淘沙》,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洪湖赤卫队》、《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从抗日战争时期的《白毛女》、《白求恩大夫》、《平原游击队》、《东进序曲》、《永不消逝的电波》,到解放战争时期的《暴风骤雨》、《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钢铁战士》、《烈火中永生》以至抗美援朝时期的《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等,都较好地运用电影艺术表现了在毛主席领导下中国革命的光辉战斗历程。至于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题材的电影就更多了。如《霓虹灯下的哨兵》、《槐树庄》、《李双双》、《黄河飞渡》、《枯木逢春》、《春满人间》、《跟踪追击》等等。历史题材也占有一定比重,如《甲午风云》、《林则徐》、《李时珍》等等。一些优秀的传统剧目,如《杨门女将》、《十五贯》、《野猪林》等经过整理加工也被搬上了银幕。同时,全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斗争生活也得到了反映。象《天山的红花》、《农奴》、《达吉和她的父亲》、《勐垄沙》、《摩雅傣》、《内蒙人民的胜利》等等。说到风格样式,那也是多姿多彩,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歌剧《刘三姐》,舞剧《小刀会》、《宝莲灯》,地方戏曲《朝阳沟》、《刘巧儿》,喜剧《今天我休息》、《满意不满意》等等都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根据名著改编的《祝福》、《家》等,在国内外观众中享有声誉。此外,还有一些神话、童话、传记等形式的作品。许多优秀影片重新公映后,观众利用各种形式纷纷发表评论。大家认为,这些影片感情真挚,情节合理,生活气息浓厚,塑造的人物有血有肉,不同程度地做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这和“四人帮”控制文艺界时期炮制的一批为其篡党夺权服务的“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影片,形成十分鲜明的对照。
事实戳穿了“四人帮”的谎言。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电影阵地决不是什么一团漆黑,毒草丛生,群魔乱舞,而是百花竞妍,春色满园,正如毛主席所评价的那样,成绩不可低估。
“四人帮”横行文艺界,疯狂否定十七年,他们又搞了些什么呢?在他们“开创”的所谓“新纪元”里,银幕日趋萧条,群众怨声载道,全国七个故事片厂,十年间只生产故事片五十多部,其中不少是臭名昭著的大毒草。已经暴露在观众面前就有《反击》、《春苗》、《欢腾的小凉河》、《芒果之歌》、《战船台》等反动影片。诸如《盛大的节日》、《千秋业》等向党进攻的“重型炮弹”,还没来得及张贴告示,就随着“四人帮”的垮台而告吹了。
对于“四人帮”对文艺事业的严重干扰、破坏,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五年,毛主席曾多次提出批评,尖锐指出“百花齐放都没有了”。特别是一九七五年七月二十五日,毛主席在对电影《创业》的光辉批示中,不仅严厉批判了“四人帮”的破坏罪行,而且明确提出要调整党内文艺政策。一九七三年元旦,敬爱的周总理当着“四人帮”的面,也曾尖锐地指出:“群众提意见,说电影太少,这是对的,不仅电影,出版也是这样”,“这是我们的大缺欠”。
群众看不上电影,广大电影工作者心如火燎。他们多么想挽起袖子大干一番,迅速扭转电影工作的被动局面。可是,“四人帮”当道时,他们的愿望无法实现。“四人帮”挥舞着“黑线专政”论的大棒,打着“重新组织队伍”的旗号,把许多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电影工作者打成“黑线人物”、“反动权威”,视为“垃圾”、“渣滓”、“寄生虫”,列入“另册”,赶出文艺界。与此同时,“四人帮”网罗少数亲信,独霸文坛,实行资产阶级文化专制主义,大搞阴谋文艺。在创作上只准写一个主题,即所谓“写与走资派作斗争的作品”;只准突出一个人物,即所谓“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反潮流战士”。他们形而上学猖獗,唯心主义盛行,大肆贩卖“创作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从路线出发”的黑货,强制推行一套反动模式,把所谓“三突出”的“创作原则”,硬塞给创作人员。不分时间、地点、条件,一律都得照此办理。把波澜壮阔,变化万千的现实生活,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都纳入他们那个固定的模式里去,稍有越轨,就要兴师问罪。他们公开叫嚷:“在题材问题上不能百花齐放”。你要写革命历史题材,他们就说,“这是为老家伙评功摆好”,为某某人“树碑立传”;你要歌颂社会主义的新人新事,他们就说,“写‘真人真事’”,“后患无穷”;你要描写成长中的英雄,他们便指责你“反对样板戏创作经验”,“‘中间人物’论在作祟”;你要塑造革命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就说,“这是否定工农兵,为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唱赞歌”。近几年来冲破“四人帮”的条条框框而摄制的《创业》、《海霞》、《园丁之歌》等一批好影片,都被他们无理扣压;作者稍有不同意见,就被他们扣上“黑线回潮”、“破坏文艺革命”、“复辟”,以至“现行反革命”等大帽子。在“四人帮”把持电影领导权的期间,历史题材、知识分子题材,以及人物传记、喜剧等艺术形式,几乎没人敢碰;作品的艺术风格,更没有人敢探讨。因而造成许多影片概念化、公式化、雷同化。一位从事电影工作多年的老导演气愤地说,试问,在这种情况下,电影工作者的积极性怎么能发挥!文艺怎么能繁荣!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完全可以预见,随着广大文艺工作者奋起砸碎“黑线专政”论的精神枷锁,社会主义银幕的繁花似锦的新局面一定会很快到来。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