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巴山“鸿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12-07
第4版()
专栏:

巴山“鸿雁”
在川陕接壤的大巴山区的陕西省宁强县,年过半百的乡邮员、共产党员唐诗友,可以算是群众最熟悉的人物之一。他二十四年如一日,身背邮包,脚蹬草鞋,为群众送信送报。群众亲切地称他为巴山“鸿雁”。
贫农的儿子唐诗友,在一九五三年走上了邮政工作岗位,在宁强县阳平关区当邮递员。那时,宝成铁路正在修建,工地上的信件和报刊不少。唐诗友看到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地发展,心里高兴,劲头十足,常常加班加点,白天晚上连着干,把信和报纸及时送到修路工人手里。除了送信送报,他还给铁路上和地质队背送邮寄的器械、矿石标本。脊背磨破了,他弄来一条扁担把邮件挑上。过了一些日子肩膀又磨破了,邮件也越来越多,他就把自己家里使用的一辆鸡公车拿来作运送邮件的工具。随着小车轱辘轱辘转,大批的信件和报刊每天按时送到了繁忙的铁路建设工地。
宝成铁路通车以后,唐诗友被分配往海拔一千四五百米高的苍社、广坪、青木川等大山区送信送报。他今天到这里,明天到那里,从不喊苦叫累,总是准确无误地把邮件按时送到。一九五五年夏天,他去杨家坝送信,顺便到附近的甘肃省康县两河口赶集。那里的群众看见他的挂包上有“人民邮政”几个字,都三三两两地围着他,说:“我们两河口交通不便,不用说省报,就是武都地区报也得十多天才能到。同志,宝成铁路通车了,你们那里交通便利了,能不能也给我们订些报纸?”唐诗友爽快地回答:“传播国内外大事,交流革命和生产建设的经验,是我们邮递员的责任,怎么不可以?”于是,两河口的机关和人民群众就订了十几份《人民日报》、《大公报》、《甘肃日报》和武都地区报,还订了十二份汉中报。他把订单开好后,回到阳平关邮局,有的同志说:“你的担子本来够重的了,我们这里还跑不过来,管别省的事干啥,订下报纸怎么送?还是把订单收回来吧!”唐诗友说:“说出去的话,咋能收回!省邻之间要搞好协作,多跑几里路怕什么!”从此,他去苍社和杨家坝地区送信送报,就把两河口地区的报刊也带去了。
宁强县城至巴山区的邮路是全县最艰巨的一条邮路,上红石梁三十里无人烟,下梁过沟又是悬崖峭壁,崎岖难行。这是当年红军曾经走过的路。这条邮路,许多人望而生畏,邮政组便采取大轮流跑班的办法,但是这样时常有漏班的现象。唐诗友看到去巴山区的邮件积压,便三番五次要求跑这条邮路。局长说:“巴山区邮件多,山高路险,你年纪大,又有关节炎,算了吧!”“不!这是红军走过的路,怎么能让邮件经常积压呢?我是大巴山区人,山路走惯了,不怕。”局长答应了他的要求。从此,他不论天晴下雨,盛夏严冬,都按时出班,辛勤愉快地为巴山区人民递送邮件。为了方便山区群众,他每次跑班都带上信封、邮票、浆糊,代订报刊杂志,代寄包裹信件,被群众称为“活邮局”。
在乡邮员工作中,唐诗友同贫下中农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把群众的疾苦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帮助孤寡老人抓药,代买油盐、酱醋,替深山中的小学生买铅笔、本子。群众遇到了困难,只要他知道了,总是积极帮助,尽力办好。
多年来,唐诗友象老黄牛一样不知疲倦地拉车向前跑。可是,过去在“四人帮”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影响下,有人却说他“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是“典型的奴隶主义”。面对这股冷风,唐诗友毫不动摇,他坚信为人民服务,埋头苦干,符合毛主席的教导,没有错。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的党员和干部是干社会主义的带头人,带头人就要带头大干社会主义。”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举打倒了“四人帮”,唐诗友心花怒放,积极参加揭批“四人帮”的战斗。他激动得逢人便说:“打倒了‘四人帮’,这一下我们可以甩开膀子大干社会主义了。”
去年腊月,宁强县下了几年来未有过的大雪,高山积雪一尺多深。唐诗友忍着关节的疼痛,同往日一样照常出班。一天,他背上邮包准备出发,一位好心的同志劝他说:“山上桐油凌,小伙子也难行,这高高大巴山,你上得去吗?”唐诗友坚定地回答:“这点雪挡不住我们前进的路!”他手里拄根棍子,鞋上绑扎着脚码子,以顽强的毅力翻越座座高峰,经过一个个公社、大队、生产队,在千家万户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
今年,县邮局开始用摩托车送信送报,在调整邮路时,唐诗友又主动要求跑一条新开辟的高山邮路。这条二十里的高山邮路上,有十六个生产队、四所学校、五个知识青年点,全靠步行。邮局领导上考虑到唐诗友年老有病,准备让他留在机关看大门。老唐得知此事,心急如火,找到局里负责同志说:“华主席领导我们抓纲治国,各项工作都在大上,再苦再累我也觉着心里甜啊!我愿当一辈子人民的乡邮员,永远战斗在这个岗位上。”在他再三请求下领导上同意了。他兴奋地迈开他的双腿,在大巴山的邮路上跑得更欢了。
新华社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