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壮心不已——记著名化学家杨石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12-16
第4版()
专栏:

壮心不已
——记著名化学家杨石先
著名化学家、南开大学革委会副主任杨石先教授已是八十二岁高龄。在粉碎祸国殃民的“四人帮”以后,他精神焕发,干劲倍增,正孜孜不倦地忙于探索新的农药领域——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农药药理和农药毒性理论。杨石先兴奋地告诉记者,学校党委为他配备的助手,正陆续前来报到。
杨石先教授从事教育与科学研究工作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解放前,他曾三次远涉重洋,探索“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可是回国以后,目睹反动统治阶级根本不重视科学事业,不能发挥专长,做了二十五、六年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到头来满腹忧伤,国家依然贫穷落后。
解放以后,在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的领导、关怀下,南开大学建立了以研究农药为主的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由杨石先兼任所长。当时,杨石先已经是六十七岁的老人了,为了发展祖国的农业,他毅然放弃从事多年的医药化学研究工作,带头改行研究农药,并且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正当研究工作蒸蒸日上的时候,“四人帮”摧毁科技队伍的大棒打了过来——元素研究所要拆散!杨石先忧心如焚。他想:“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前身农药车间,是毛主席视察过的单位,受过周总理的亲切关怀,怎么能叫他们任意拆散呢!”
杨石先挺身而出,多次把自己的意见反映给党组织,并在群众会上亮明自己的观点或写成大字报公之于众。党组织支持他,全所广大科研人员支持他,经过几次群众性的辩论,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虽被保存了下来,但是研究所有的骨干却被抽走了,科研经费减少了,中试车间也迁离研究所,给科研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当时,全国许多科研所也纷纷被迫下马。杨石先坚信,乌云总有一天要被驱散,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光辉必将普照大地。他和全所科研人员一起,克服“四人帮”造成的重重困难,把农药研究工作坚持了下来。
杨石先年老体弱,眼睛又患白内障,看书、写字都很吃力。为了把科研搞上去,他每天坚持到研究所工作,目力太差,就借助放大镜查阅资料,及时了解国外农药研究的新动向,提出科研新课题。杨石先的爱国热情,受到科研人员的大力支持,努力使他提出的科研设想变成现实,在较短时间内,研制成功了久效磷、叶枯净、燕麦敌、矮健素等多种农药新品种。
但是,斗争并没有结束。在“四人帮”鼓吹的反动谬论影响下,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又被扣上了“洋奴哲学”、“爬行主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土围子”等的大帽子。杨石先虽然再次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但是他仍然没有屈服。毛主席关于洋为中用的指示,象一盏明灯,拨开了眼前的迷雾。他反复思考,觉得元素所的科研方向是符合毛主席革命路线的。随即在群众中广为宣传学习与独创的关系,他鼓励大家顶着逆流前进,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用自己的科研实践,批驳了“四人帮”不准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的那种形而上学的谬论。在研究防治水稻白叶枯病农药时,他首先提出的方案是研制“敌枯唑”农药,试制成功后,从国外科研资料中发现有的国家也搞出了这种农药,但未投产。经继续研究,发现这种农药会使动物胚胎畸形。于是,研究所放弃了这种农药,经过改进,研制成功“叶枯净”新农药。还有一次,杨石先发现国外一个科技刊物上探讨的一种新农药理论,同他们在做除草剂时筛选下来的一种化合物的研究有关。由此受到启示,立即指导科研人员,对这种化合物进行试验,在国内外第一个研究成功这种新农药,并在药效上有所独创。杨石先高兴地为它起名为“螟铃畏”。
杨石先很关心国外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经常在所里作学术报告,介绍自己的研究体会。同时,积极提倡青年科研人员掌握两三门外国语,争取使全所科研人员都能够独立地研究国外科技资料,做到知己知彼,有所创造。他以自己多年的研究体会指导四位中、青年科研人员合编的约五十四万字的《国外农药进展》(第一册)一书,已于一九七五年出版,受到我国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欢迎。
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阴谋,为广大知识分子开拓出一个春潮激荡、繁花满园的锦绣前程。他决心要加油干、拚命干,与时间赛跑,为促进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余生。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