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靠自己干出来——记烟台地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12-21
第2版()
专栏:

靠自己干出来
——记烟台地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事迹
一个地区能不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迅速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山东省烟台地区的实践,作了肯定的回答。
烟台地区到一九七六年底,全区平均每个大队有动力机械一百五十三点五马力,比一九六五年提高十三倍,比一九七○年提高三点八倍。全区机耕面积达到百分之五十九,机灌面积达到百分之六十三。平均每亩地施化肥一百斤。脱粒、磨面、捕捞、饲料加工和运输等方面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
摆正路线 动手大干
农业生产的新形势,对农业机械化提出了迫切要求。但是,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等国家给,向上面要,还是发动群众,自己动手干?在烟台地区,一开始,认识并不一致。有人认为,烟台既无原材料工业,又无足够的机械加工能力,靠自己“化”不了,只能是国家给多少机械“化”多少;大多数同志认为,烟台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又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更重要的是群众有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只要加强领导,自己动手干,困难就可以克服。
为统一思想,地委引导大家回顾过去的经验教训。文化大革命前,由于对“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认识不足,不努力发展机械化。那时,农业生产靠锄、镰、锨、鈌四大件。全区一千四百多万亩耕地,高产稳产田只有一百五十七万亩,一九六五年,粮食平均亩产只有三百六十八斤。从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五年,平均每年每亩只增加九斤多。大家从这一事实中认识到,农业机械化的步子迈不开,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主要是把基点放在“等、靠、要”上,越等越被动,越靠志越短。认识提高了,他们就下决心自己动手干。
自办钢铁 掌握主动
自力更生发展农业机械化,首先从哪里抓起?烟台地区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首先抓好原材料工业。
一九六七年春,地区领导提出利用本地矿产资源,办小钢铁工业。一个地区办钢铁没有困难吗?不是的。烟台地委负责同志说得好:思想路线端正了,又树立了雄心壮志,解决困难的办法也就有了。烟台地区开始办钢铁的时候,无论在资金、设备和技术等方面,都遇到了许多困难。他们没有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资金不足,就千方百计压缩非生产性开支,把有限的财力用到刀刃上。办矿初期的桌、椅、床铺等都是地区直属机关凑起来的。“小钢联”从筹建到建成投产,自筹资金占整个投资的百分之八十五。设备不足,就土法上马,因陋就简,进行改制、代用和制造。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战,就建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具有采矿、选矿、烧结到炼铁、炼钢、轧钢的小型钢铁联合企业。
协作会战 改造挖潜
有了原材料,还必须解决农业机械的加工制造问题。烟台地区的经验证明,解决这个问题,并不一定要新建一批工厂,主要的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工厂企业,走革新、改造、挖潜的路子。
在烟台地区,曾经有人主张向国家要资金,要设备,新建一个年产三千台到五千台的拖拉机厂。地委算了一笔帐:新建这样一个厂,不仅要投资三千多万元,而且四、五年才能建成。如果充分利用现有企业,进行改造挖潜,可以收到投资少,时间短,见效快的效果。于是,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对现有的企业全面规划,打破行业界限,进行技术改造,组织起来,分工协作,定点生产,迅速形成较大的生产能力。
现在,全区中小型拖拉机年产能力达到八千台,柴油机年产能力达到八十五万马力。七年来,自己制造的拖拉机和排灌机械分别占新增加部分的百分之八十四和百分之七十三。
因地制宜 抓住关键
烟台地区在自力更生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地委认真分析了本地条件,因地制宜,全面规划,从高产稳产、增产增收的迫切要求出发,从解决农业生产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入手,对于先“化”什么,后“化”什么,做到统筹安排,有计划地生产农业机械。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多快好省的路子。
烟台地区百分之七十的耕地分布在山区丘岭,主要靠水库、塘坝引水灌溉,其中还有一部分是“望天田”。气候特点是春旱夏涝晚秋再旱,对农业生产危害最大的是干旱。烟台地委针对这一情况,从一九七○年十月开始,围绕解决干旱问题,展开了一场生产柴油机的大会战。
小麦是烟台地区的主要作物,种植面积达八百万亩。针对这种情况,他们集中力量打了一场生产播种机的歼灭战,使小麦播种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播种时间由过去一个多月缩短到半个月。
新华社通讯员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