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勇攀医学科学高峰 记沈阳部队总医院外一科主任汪曾炜刻苦钻研业务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12-23
第2版()
专栏:

勇攀医学科学高峰
记沈阳部队总医院外一科主任汪曾炜刻苦钻研业务的事迹
沈阳部队总医院外一科主任、共产党员汪曾炜同志,刻苦钻研业务,工作严肃认真,勇于攀登医学科学高峰。一九六四年以来,他和同志们团结协作,成功地开展了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到今年十月为止,共做了二百一十四例,手术成功率为百分之九十五点八,其中手术难度较大的法乐氏四联症六十七例,手术成功率为百分之九十一,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一九五八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各条战线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在大好形势下,广大医务工作者热烈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奋勇向医学科学高峰攀登。那时汪曾炜听说西安地区正在试用体外循环这项近代医学新技术,便立志要把新技术学到手,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当时,他是一个普通的胸科医生,身患早期肝硬化。可是,他以惊人的毅力刻苦学习。有时为了弄清一个问题,他从傍晚一直工作到东方破晓。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他看完了医院图书馆里十几本医学基础理论书籍,比较详细地做了文摘。一九七三年以来,汪曾炜的读书笔记就有二十六册,二百多万字,绝大部分是外文摘译。
体外循环手术,是在心脏人工停跳后,利用人工心肺机进行血液循环的心脏手术。要搞好体外循环,关键是选择一种比较符合生理条件的基本方法。一九六二年,国内外有十几种体外循环手术基本方法。哪一种基本方法最符合生理条件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汪曾炜反复学习了呼吸生理学、血液动力学、低温生理学和体外循环下的病理生理等大量的国内外医学文献。他从最大符合生理条件的原则出发,对外国的经验既不全盘照搬,又不一概排斥,而是根据国内现有的体外循环机器的性能特点,把外国的经验一条一条地加以对比研究,吸取各家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的基本方法,并通过动物试验,使这一基本方法得到不断改善,为把体外循环手术过渡到临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体外循环手术比较复杂,手术后病人病情变化很快,如不能及时发现处理,就会危及生命。因此,汪曾炜要求全科同志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认真对待。多年来,他注意从日常的、大量的细小事情抓起。他经常检查医生书写的病历,对错误的地方加以修改,字迹了草的要求重抄;坚持指导护士的工作,经常提出护理要求,给他们讲课。
他严格要求别人,更严格要求自己。一次,他们为一位病人进行心内直视修补术。术后,病人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这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随时有生命危险。为了抢救阶级兄弟的生命,汪曾炜连续十九个昼夜吃、住在病房。在十九个昼夜里,病人发生了九次心跳呼吸骤停,都因为及时发现,抢救了过来。经过二十八天的努力,终于使病人转危为安。
十四年来,外一科共进行了二百一十四次体外循环手术,每一次都坚持手术前演练,所以,没有一例发生过术后出血再开胸,也没有出现一起弥漫性血管凝血和空气栓塞。
一次,沈阳部队某部李威同志,带着十岁的女儿李坤,找他看病。李坤口唇青紫,走不上十步,就得蹲下来大口地喘息。经过检查,李坤患的正是他们目前还没有充分把握治疗的法乐氏四联症。汪曾炜想,只要我们有志气,有勇气,就没有攻不下的难关。他请李威同志带着女儿先回去。
从此,汪曾炜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沈阳医院图书馆资料很多,他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到那里看书。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仅有关四联症的资料,他就看了不下一百篇,写下了近十万字的读书笔记。通过刻苦学习,汪曾炜同志的思路也越来越开阔,对四联症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了。他对照国外的先进经验,找到了自己进行四联症手术死亡率高的原因,并和同志们一起,对国内外的资料和自己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反复研究,终于解决了四联症手术中的一些难关。
一九七五年五月,他们把李坤接到医院,成功地为她进行了手术。两个月后,李坤红光满面地走出了医院,恢复了正常活动。一九七五年到一九七七年八月,他们先后进行了五十三例手术,手术成功率提高到百分之九十四点三,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