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为建设我国商品粮基地创造条件 黑龙江省查明一亿二千万亩可垦荒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12-24
第1版()
专栏:

为建设我国商品粮基地创造条件
黑龙江省查明一亿二千万亩可垦荒地
据新华社哈尔滨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电 黑龙江省开展大规模、多学科的荒地资源科学考察,取得重大成果。经过最近四年多的考察,已经查明全省可供开垦的荒地共有一亿二千万亩,相当于全省现有耕地面积的总和,为加快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创造了条件。另外还查明,可供利用的草原有一亿多亩。
这一亿二千万亩可垦荒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三江平原的合江地区,黑河地区,大兴安岭地区,以及呼伦贝尔盟的东部地区。其中,万亩以上的荒地有一千二百多块,面积共达六千万亩,占全部荒地资源的一半。这些荒地地势平坦,可以实行大规模机械耕作,有近五百块万亩以上的荒地不加或稍加其他措施,在近期内就可以开垦利用。黑龙江省已经计划在一九八○年以前先扩大耕地二千万亩。
考察黑龙江省荒地资源,是贯彻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而确定的一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科学院和农林部作出决定,从一九七三年开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组、动物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所、吉林省地理研究所、内蒙古大学,以及黑龙江省有关部门等共十七个单位、三百多名专业科研人员,组成科学考察队伍,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对黑龙江省荒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进行大规模、多学科的科学考察。先后参加这次科学考察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当地的贫下中农(牧)、农场职工、知识青年、基层科技人员共有二万多人。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已经初步查清了这些荒地资源的质量和分布情况,逐块逐片地对它的面积、类别、植被、土壤、水文、气候等情况和交通、使用等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评价,提出了各种专题和综合考察报告,编制了比例尺十万分之一的分县荒地资源分布图和说明书,建立了荒地资源档案,并且对这些荒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农、林、牧、副、渔用地的合理布局提出了方向性的意见。整个野外科学考察工作提前三年就基本完成了任务。
这次科学考察,对荒地资源的分类标准也提出了新的见解。过去,由于受外国一些旧概念的影响,主要根据开垦措施难易程度这个单一因素,把荒地划分成四类,大量本来可以建成高产稳产农田的荒地,被作为“次等地”划到三、四类中去。这次通过科学考察,打破了这个旧框框,从我国办农业的路线、农业学大寨的精神、建立高产稳产农田的实际情况出发,全面分析土地的现实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结合开垦利用措施的难易程度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把作为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考虑进去,科学合理地分类。这样,就为建立我国自己的评价荒地分类标准提出了新的见解,丰富了学科内容,也提高了科学考察质量。
通过这次科学考察,各地还根据自然资源的特点,本着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副则副、宜渔则渔的原则,对各类荒地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开发利用和农林牧副渔五业合理布局的初步规划意见,以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让地尽其用。
英明领袖华主席对黑龙江省农牧业的发展极为关怀,指示“还要开些荒”,努力建成商品粮的大基地,给国家作出更大贡献。华主席的重要指示,给了全省人民极大鼓舞。为了尽快地使科学考察服务于生产,各考察队都及时地把考察成果交给当地使用,推动各地的开荒建点工作。到去年底为止,全省国营农场和农村人民公社根据科学考察资料,已开荒八百四十万亩,播种粮、豆、薯二百二十万亩,新建人民公社或垦区三十六个,居民点九百七十九处,绝大部分居民点都是当年开荒,当年做到口粮、饲料、种子自给有余,向国家贡献了商品粮。
目前,参加这项科学考察工作的广大干部、群众和科学工作者,决心继续深入进行荒地资源的科学考察和合理开发利用,为加速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